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宋代百戏》(三)

相声“说学逗唱”之“学”的部分﹙上﹚

“相声”一词是由“像生”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提起宋代百戏中与相声的“学”相关的艺术形式,首先要说说“学像生”。

一、 “像生”

“像生”一词古代早已出现,这里并不是指表演技艺,而是“像真的、像活的”意思。因此宋代百戏中的“学像生”、“乔像生”,都是以摹拟为主的技艺。古代文献中有时提到“像生”,并不是指今日之相声,而是两种含意;一是指人,如“选像生有颜色者三四十人”、“风雨像生货郎旦”等。另是指事物,如“像生鱼灯”、“像生花草”等。

二、 “学乡谈”

属于模仿世态的可以“学乡谈”为例,以北宋都城在汴梁,今之开封来说,摹拟的是山东、河北的乡下人,描述其难得入城,故以“怯”状取笑,以资笑端。所以“学乡谈”不单纯要声音摹拟,还要兼及情态与习俗。

相声艺术与此一脉相承,传统相声里就有一系列带有“怯”字的段子,如《怯剃头》、《怯洗澡》、《怯卖菜》、《怯相面》等,都是在“怯”字上抓哏取笑。而一些经过整理的传统相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它清除了带歧视性的“怯”,而代之以情趣盎然的喜剧性,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传播了生活知识;如相声《戏剧与方言》的“垫话”︰

“……

甲︰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啰哩啰唆一大堆。

乙︰那怎么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哟嗬?’

甲︰对,得先来感叹词。

乙︰好嘛。

甲︰‘哟嗬!那屋“光当”一下子,深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嗬!这一大套。

甲︰回答的更啰唆啦,‘啊,是我,哥哥,您还没歇着哪?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

乙︰还真啰唆。

甲︰这位还关照他哪!‘深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

乙︰真好,手足情深!

甲︰‘不要紧的,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就赶紧回去了,您也歇您的吧。’

乙︰哎啊,这说了多少字啊?

甲︰一百多字。如果用精炼的北京话把它分成四句话,只需要十六个字!

乙︰您是说一句话只要四个字?

甲︰是!

乙︰您说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这是谁啊?’

乙︰嗯,四个字。

甲︰回答也是四个字︰‘是我您哪。’…‘您干麻去?’…‘我撒泡尿。’

乙︰喝,这省事多了!

甲︰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噢,三个字一句。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嗯,三个字。

甲︰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这更省事啦!

甲︰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用多少字?

甲︰八个字。

乙︰两个字一句?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体﹙事﹚?’…‘撒尿。’

乙︰嘿,有意思,还真省事。

甲︰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哪儿的话?

甲︰河南话。

乙︰用几个字?

甲︰四个字!

乙︰一个字一句?

甲︰哎。

乙︰怎么说?

甲︰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嗬!这也太省事啦。

……”

同样是“学乡谈”,也就是学地方方言,目的还是“以资笑端”,也摹拟了山东、上海、河南方言,但经过这样整理的相声段子,格调已经跟“学乡谈”的前身完全不同,根本看不出来本是讥笑乡下人言行举止的出处了。

﹙待续﹚(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