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进入印度梦中学府IIT等于人生成功一半

【大纪元5月31日报导】─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系列报导(中央社记者郭传信新德里特稿)据说阿拉伯数字从零到九,其实是印度人在公元前三到五世纪期间发明的。但阿拉伯帝国兴起,吸收了印度数字并改良,又被西方人接受并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劳,因而称为阿拉伯数字。这个张冠李戴的称呼相传至今。

印度恒河流域居民自古就是一个数学发达的民族。即使今日的印度教育,也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数学能力为重。从中学开始,试题很少出现选择题,多为综合分析题,促使学生进行完整的思考,这与印度软体业发达有密切的关系。

印度在资讯科技领域创造的辉煌成就,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深谋远虑功不可没。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预见印度的现代化,科技将扮演重要角色,指示由政府成立一所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的高科技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IIT)于焉诞生,至今在全印度共有七所分校。

总理拉吉夫.甘地一九八四年也提出“软体富国”方针,认为印度发展软体业有三大优势:第一,软体业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而印度拥有丰富的高水准人力资源;第二,发展软体业需要普及英语,而印度曾长期为英属殖民地,英语人才不虞匮乏;第三,发展软体业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而印度人擅长的就是数学。“为印度发展科技及国家现代化工程”,这是IIT的校训和国家的战略。

印度政府把大部分的高教资源,集中在这所重点栽培的学府身上,不但基础设施和条件都比其他大学好,还特别量身打造一套独立法案,宣告IIT是“国家级重要机构”,允许学校高度自治,由教师组成的学术议会裁定,不受非学术势力的干扰。

德里印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米特拉表示,IIT享有印度政府提拨高等教育项目的绝大多数经费,从来没有出现像其他大学经费拮据的窘境。不过,除了政府的特别扶植,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特别激烈。

IIT七所分校,每年共招四千多名新生,数十万中学生要挤进这扇窄门,只能通过联合入学考试(JEE)。以今年四月中旬的考试为例,约有三十四万名中学生报考,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但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二 ,比哈佛大学的百分之十三还要低。在伦敦“泰晤士报”二零零五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上,IIT名列前五十大;在工科领域,排名则是全球第三,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和柏克莱大学。

因此,在印度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一流的学生进IIT,二流的才出国念美国名校。能够进入IIT校门,就是成功人生的入场券,是数亿印度父母与学生的“梦中学府”。

印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部高等教育司表示,JEE考试只考物理、数学和化学,但要考两次,主要在测验考生的逻辑思考与分析能力,第一次先刷掉后面的四成,第二次再挑出最优的考生。因此能够从IIT毕业,算是“精英中的精英”。

IIT近乎苦修的“斯巴达式”教育模式,训练学生理论、实务兼备,也受各界重视。学生毕业前要修满一百八十个学分,但学生很少抱怨,因为他们必须具备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不必旁人敦促,个个知道只要努力用功,就一定会成功。

正因为IIT学生有一流的专业实力和扎实的英语能力,每年十二月骊歌尚未响起,各跨国公司已纷纷进驻七所校园征才,通常在极短时间里,所有学生都会被“抢购一空”,而且个个身价不凡,薪酬相当高。

德里印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瑞贝罗表示,IIT 能够造就出世界一流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请世界知名学者授课;二是每年从全国选拔最优秀的学生;三是学校教育与产业互动密切,利用业界力量,学生、学校与业界串起一个共存共荣的循环体系;业界提供丰富资源、学校搭桥运输养分、学生毕业后投身产业回馈。

印度虽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逾十一亿人口中约5亿仍是文盲,但是IT软体业的成就却举世瞩目。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培养出下一代的智能,固然重要,但学生的雄心壮志和奋斗付出也不能少。诚如IIT的一位学生表示,在这里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贡献国家。这样的国家,怎么会不迅速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