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黄自(1904~1938)艺术歌曲──花非花

【大纪元5月16日讯】上初一了,视野开阔很多,眼界拓宽不少,不再是同班同学——“台北市在地人”心目中死啃书的乡巴佬、土包子。文艺的接触面也扩大了,认识到历代诗词的隽永韵味及让人低回再三的内涵。有了线装书的古典文学做基础,可以说就在那一刻开始,立即深情无悔的喜爱上它,一直到如今垂垂老矣仍紧拥不舍。

以当时的年龄来说,当然最容易明了、理解的就是人手一书的“千家诗”与“唐诗三百首”了。其中尤以平易近人、语言浅近易懂的中唐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最能琅琅上口了:那《长恨歌》里的结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人一掬同情之泪;《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读来真是叫你感同身受;从《问刘十九》里得知“绿螘”是新酿的米酒,未过滤时酒面上的浮渣微显绿色,细如蚁,称为“绿螘”,螘同“蚁”;而《草》这首诗中使我明白了毫不起眼的杂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坚强的意志与韧力,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因为这样,初一上学期音乐课本里的白居易诗、黄自谱曲的这首花非花是越唱越爱唱,因为曲调简单、悠缓,充满想像意味。而且人人边唱边猜,可越猜越隐晦,越揣摩越不可捉摸。弄得个个稀里糊涂的直瞎掰。这在浅近著称的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充满了“朦胧”味儿。



http://www.youmaker.com/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乐谱

这“非花”、“非雾”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而单看“夜半来,天明去”,又让人狐疑是否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又不像了,所谓的“梦”原来也是一种譬喻手法……反正全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所以我从初一唱到如今年近七十,仍是猜不穿、解不透!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奏、音律与错综之美,如今加上中国近代音乐名家黄自先生谱曲,造福了当时上初中的我们这一群莘莘学子,不仅很快学会甚至永铭在心,成了一首易学好唱、净化心灵、陶冶身心的名曲了。

时至今日,偶尔在闲暇时,在内心被触动时,无意中这首“花非花”很自然的就会在心头、脑海翻唱不已。唱着唱着,不由自主的又思索起这个千古以来耐人寻味的谜底;唱着唱着,那黄毛丫头十八变的时光立即涌现眼前……有兴趣的读者,您也盍兴乎来!哼唱一下,看看有什么体悟能猜出香山居士这首诗的谜底为何?有所收获,请不吝告诉笔者一声,小的在此先行谢过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