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中国相声史《老舍与相声》﹙上﹚

1949年~1956年

*出身与缘分︰

共党执政初期,有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主动的扶植相声,国际闻名的语言艺术大师老舍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新相声的创作、改编和理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人们称他为新相声的引路人。

老舍出身在曲艺和相声的发源地—北京。生于一个满族家庭。由于清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北京清末的旗人感到无力回天,日益沉溺在消遣性的民间文艺里自娱。生活在这样的旗人文化区,老舍在童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曲艺,加上他有一个开茶馆的表舅,又给他提供了耳濡目染的方便。这样,他从小爱好戏曲、曲艺,对相声也特别热爱。

*相声名写手︰

老舍在伦敦讲学期间﹙1924-1929年﹚,有时与朋友欢聚,就曾即兴表演过传统相声《大保镳》、《黄鹤楼》。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老舍到重庆以后,着眼于相声的讽刺作用,便亲自写出不少的相声作品,强调这是民间通俗文艺效劳于抗战的好办法。

此时,老舍创作的《卢沟桥》激起民族意识、《中秋月饼》揭露日寇暴行,还有《台儿庄之役》、《欧战风云》、《樱花会议》等宣扬抗日救国。由于老舍写出的这些风靡一时的相声,都是在号召人民奋起抵抗日寇,实际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因此,当时的《大公报》综集民意,称这些节目为“抗战相声”。

*对相声贡献︰

老舍对相声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组织方面;二是理论方面;三是创作方面。以下分别简述︰

1. 组织方面

如果不是老舍在共党执政、新旧社会交替之际,对相声的发展第一个大力的伸出援助之手,积极从事扶植和改进相声的工作的话。恐怕相声艺人当时无法顺利的组织起来,也无法动员其后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帮助。

在很多相声艺人对前途丧失信心时,老舍把相声视为“民族艺术之花”,给了艺人信心跟勇气。艺人也以他为精神上的靠山,大胆进行改进工作。此时老舍热切运用传统手法引进新内容,勇于推陈出新,努力改编和创作许多新段子,写出来的作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甚至老舍在“相声改进小组”解散后,仍然撰写不少评论文章对新相声的成长和进步加以肯定,又中肯的指出不足之处,持续推动着相声的发展。

2. 理论方面

共党执政后,过去的相声节目已经不大适合此时社会的需要。首先,老舍对相声进行科学分类,他在1951年写的《谈相声的改造》一文中,把自己听过的相声分为“贯口类”、“口技类”、“历史类”、“逗笑类”共四种。经过十年,后来见解更进一步,在1962年写《多编好相声》中,又分为五类,并对每一种类加以分析,他的意见如下︰

(1.)纯粹逗哏的︰老的相声段子很多,可借鉴其中技巧,推陈出新。

(2.)纯粹技巧表演的︰如“绕口令”,可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

(3.)讽刺性相声︰是相声中最常见的一种。老舍认为,不敢讽刺、放弃讽刺是不对的,而是应区分讽刺对象,对敌人狠狠打击,对人民内部落后的东西采善意态度。

(4.)歌颂性相声︰是共党执政后新出现的一种相声型态,丰富了相声内容。

(5.)化妆相声︰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有这种形式,但不是相声发展的总路线。

老舍认为︰“要创作以人情为出发点的,笑而不淫的,有文艺性的新段子。”为了做到这一点,“要先学思想,以免只顾逗笑,而把思想弄错,或信口开河、无中生有。”在《谈相声的改造》中说︰“若是改造旧相声呢,我们必须珍惜那些老材料,不可大刀阔斧乱删。要知道,旧的相声段子欠缺的不是资料,而是思想的方向。”也在《介绍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中说︰ “相声中的讽刺,假如用合适了,正是一种宣传的利器。”

老舍可以说是将民间说唱艺术改头换面,从而为“政治效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声的重要推手。

﹙待续﹚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