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故事两则--仁者无敌

施言玉  
font print 人气: 96
【字号】    
   标签: tags:

唐代的贞观之治,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太平盛世,有英明睿智的国君,有忠言直谏的朝臣,在史册上传为一段君圣臣贤的佳话。然而,如此武功赫赫、文采风流的盛世天朝,又是怎样维持这样的昌盛呢?从史料中的记载,我们或许能够一窥端倪:

贞观二年,长安城附近蝗虫成群。一日,太宗进入禁苑中,看到蝗虫,便拈起几只,祷告说:“人民靠谷物活命,你却吃掉了庄稼,如今朕宁愿让你吃朕的肺肠。”就想把蝗虫吞下去。左右劝道:“这种坏东西吃下去会生病的!”太宗道:“朕愿代民受灾,怕什么疾病呢?”还是把它们吞下肚去。据说这一年虽有蝗虫,却没有成灾。

同年,关内地区发生了旱灾与饥荒,很多百姓卖掉子女来换取衣食,于是太宗下令将皇家库藏的金银丝绸拿出来,替灾民赎回小孩,还给他们的父母。他在诏书中还说:“若能让年成丰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灾祸移到朕身上也心甘情愿。”不久后便下了雨,百姓都很高兴。

中国人常常讲“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历朝明君都是敬天爱民、顺天治国的;而君王所展现的仁者胸怀也能感天动地,泽被苍生。这不是印证了“仁者无敌”这句话吗?◇
(参考资料:明慧网〈贞观故事两则〉,2001年1月6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个圣贤的君王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德治天下,奠定大唐太平盛世基础,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王,经过贞观之治,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作为一国之君,唐太宗很了解他的臣子们,知人善任,在他当政时期,大臣们能够各尽所能。
  • “谦逊”、“恭顺”做为一种美德,被古代的圣贤明君反复谆谆教诲于后世。唐太宗虽贵为大唐天子,但却时时处处以“谦恭”来要求自己,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典范。
  •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隋末大业十三年(617年),年方十八岁的李世民,与父亲李渊一起起兵反隋。
  • 太宗说:“不仅是隋炀帝暴虐无道,他的臣下也不负责任。大臣们应该尽力匡正劝谏,不怕杀头,哪能只是谄媚奉承,为求君王的欢心和称赞呢?这样的君臣,哪能不败亡呢?我依靠各位的辅佐,才使得监狱经常空着。希望你们能善始善终,都像现在这样。”
  •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使国家达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于对官员的考查和挑选。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尽量减少官吏的定员。所以《尚书》中称:‘任命官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用人得当。’如果能任用贤德之人,即使人数少也足够了;如果选用无德无能之辈,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古人也认为选用官员如果不是贤德之人,好比是在地上画饼,不能充饥。...
  • 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使国家达到安定太平的要旨,在于对官员的考查和挑选。根据官员的才能授予适当的职位,尽量减少官吏的定员。所以《尚书》中称:‘任命官员,惟在选用贤才。’又说:‘官员不一定要齐备,重要的是用人得当。’
  • 现在人一看到“封建”这个词,可能会马上想到所谓的“封建迷信”这个词组或认为“封建”就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很迂腐、守旧等等。其实这是近代中国大陆在党文化流毒影响下的一种变异用法,“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这些意思。
  • 贞观六年,太宗皇帝下诏书说:“我近来研究经史发觉,圣明的帝王哪一个没有师傅呢?先前所上奏的法令中没有见到设立三师职位的提议,我认为是不对的。为什么呢?...
  • 汉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兴之君,而他第一道诏书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于公于私,汉宣帝都显露了真挚又深刻的仁爱之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