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桃园中坜.忠义祠.前中坜医院.义士堂.江夏堂黄宅

今天回中坜,续访中坜市区的古迹。第一站来到位于后火车站,中北路二段与龙冈路一段交会口的“忠义祠”。来这里,是想寻访一对石狮子。

在后火车站附近停车,步行至这个十字路口时,就望见龙岗路上有一间小庙,正是我所要寻找的忠义祠。石狮就蹲立于庙的拜亭两侧。历经七十年岁月,石狮神态依旧,横眉竖耳,裂嘴露牙,目光炯炯,有慑人之气;狮尾则直翘如剑戟,甚为威严,不像一般寺庙所见的石狮子那般和霭可亲。

石狮子基座前有“奉献”,后有“昭和十四年十月”(1939年)等刻字。这对石狮子并非一般传统的中国石狮,而是有特殊的身份背景。它的正式称呼是“狛犬”,又称“高丽犬”,是昔日中坜神社的镇社狛犬。台湾光复后,中坜神社遭拆毁,原神社铜马被放置于中坜高中校园,神社狛犬则被迁至此处。铜马、石狮未遭受破坏,应是因为较无政治意味;这两种动物都是中国文化所熟悉的吉祥物;马象征马到成功,狮则为庙宇护卫;所以神社拆毁后,铜马被移置于校园,以鼓励学子,石狮则被移驻它庙,继续承担守护任务。



忠义祠(大墓公)



昔日的神社狛犬,如今看守小庙,神态威严依旧,但视野所及,已不见堂皇肃穆的参道,只见机车横放于前,往来车流喧嚣扰嚷。今昔对照,狛犬当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落寞感。可喜的是,这对狛犬,仍保存良好,身上看不见伤痕或缺角,基座的“昭和”两字未见涂毁破坏。狛犬当时逃过一劫,化身为石狮子,远离怨仇,久之亦渐被人遗忘,默默伫立于此。

忠义祠,又称“大墓公”,背后则有一段悲情故事。这里祭祀着一群遇害的清军兵勇。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清廷战败,次年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消息传来,台人激愤,遂拥立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成立“台湾民主国”,准备抗日。岂料日军一登陆台湾,唐景崧便匆匆内渡,台北城群龙无首,陷入无政府状态,官府开库散饷,兵勇流散,部分粤籍清军身怀巨饷循纵贯路南下逃窜,路经中坜时,遭莠民劫杀抢饷,横尸于野。直至明治31年(1898年),中坜街地方仕绅始筹建墓塚,将这些遇害兵勇骨骸与附近无主的尸骸一起合葬,称为大墓公,定期祭祀,以慰亡魂。

民国39年(1950年),大墓公增建拜亭时,才将中坜神社拆毁后闲置的石狮子迁移至此处。民国65年(1976年),大墓公因久失修,有碍观瞻,于是地方人士将大墓公改建为祠宇形式,并更名为“忠义祠”,即今日所见的外观。拜亭悬挂的匾额“忠义祠”,为当时国民大会代表吴鸿森的题字。



原中坜医院(桃园县吴氏宗亲会)



离开忠义祠,穿越火车站地下,我来到了中坜车站前中正路131号的中坜医院。中坜医院开设于日据时代大正十年(1921年),为吴鸿森所设立的。吴鸿森,毕业于台北医学专门学校,为出身于当时新竹州的望族。吴氏家族前后出了不少闻人。例如,吴鸿森的弟弟吴鸿麒,毕业于日本大学法政科,台湾光复后,曾任职高等法院推事,是二二八事件时消失的台籍精英之一。吴鸿森、吴鸿麒的侄子吴伯雄,则是政坛闻人,现为中国国民党主席。

中坜医院现已改为“桃园县吴氏宗亲会”,目前则成为吴伯雄之子的立委服务处。横幅的竞选看板竖立于建筑物前的矮墙,使这栋历史建筑也感染了些许的选战气氛。中坜医院是中坜市区代表性的日据时期建筑物,约建于1920年代。建筑主体以钢筋混凝土与砖为结构,立面采用洋式开窗,整齐简单的几何线条及外墙装饰,建筑样式已接近现代风格,摆脱了大正年代繁复华丽的巴洛克建筑色彩。

中坜医院附近的中坜警察分局则是30年前(1977年)“中坜事件”的发生地点。当时上千名群众包围警察局,抗议选举舞弊,由于群情激动,最后演变成暴动,纵火焚烧警车及警局。在戒严时期,这可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因新闻封锁,报纸仅轻描淡写,一般民众并不知详情。直到几年之后,才有机会看见当时惊心动魄的照片。今日的中坜分局外观如昔,而30年之间,台湾已经历了剧烈的民主转型与变化。



义士堂



随后,我来到了中坜公园内靠北侧的“义士堂”。义士堂,又名“万善堂”,顾名思义,这也是一处大墓公,埋葬着客死异乡的无主尸骨。在台湾数百年的汉族移民史里,这种义塚屡见不鲜。无数移民由中国大陆渡海来台,既寻求生机,怀着梦想,却不幸命丧异乡,而又无亲无故,无力归葬故乡。死者悲,生者悯,于是各地都有善心人士兴建义塚,安葬死者,并加以祭祀,以慰亡魂。

这座义士堂建于清朝道光15年(1835 年),用以祭祀当时闽粤械斗死难的粤籍亡魂。牌位碑文可看见昭和 8年( 1933 年)、民国64年( 1975 年)等刻字,显示其间几次修建的年代。义士堂现今的模样,帝冠式的屋顶,西洋式的殿柱,是昭和8年重修时的建筑风格。此处于位于中正公园内,周遭的环境幽雅,我来到这里时,正有民众聚集在此,将餐殽饮料放置于义士堂的供桌上,围桌用餐聊天。看见我来,纷纷起身,让我取景拍摄。不好意思打扰他们,于是我只有短暂停留而已。



江夏堂黄宅



接着,我来到了中坜新街的仁海宫(新街庙),庙前广场的右侧巷内有一间古厝“江夏堂”黄宅。江夏堂建于日据时代大正14年(1925年),朱色木门,顶着山门式的屋檐,屋檐下的门楣有石雕门饰,古朴典雅,门额镌刻“江夏堂”三字,古色古香,颇有大宅气势。石制的门楣及门联,随岁月而风化,容颜渐老,透出一股沉郁的气氛。

门前旁侧则有一座石狮横斜跌躺地上,底座已消失,仅以简陋水泥固定住,显得老态龙钟。石狮的面貌模糊渐残,却散发出浓郁的古味,以垂垂老矣之身,守候着这宅邸深院。

我来到江夏堂时,柯罗莎台风的外环正逐渐接近台湾,中坜起风飘雨。蹲身仰拍江夏堂的石狮子,相机镜头难闪飘忽不定的细雨。不想放弃,只好对相机说抱歉了。相机旧了,可再换新。但下次来,江夏堂前的石狮,是否依旧,则就很难说了。

旅游日期:2007.10.05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http://www.tonyhuang.idv.tw/ @



忠义祠匾额。



狛犬尾部翘如剑戟。



狛犬底座有昭和十四年(1939年)十月刻字。



中坜分局。



前中坜医院。



中坜中正公园。



江夏堂门楣及门额,古朴的石雕及刻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