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乐

中国笛在各朝代的演奏形式

【大纪元10月20日讯】笛的历史遗迹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这是一种以鸟禽肢骨所制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最古老的笛。而最早有关“笛”与“箫”的文献记载,我们从《周礼‧春官》中的这段文字可以得知:“笙师:掌教龡竽、笙、埙、龠、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之。”其中篴与笛同音同义,即今“笛”的古字。

《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崑谿,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由此可见,远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选用竹做为制笛的材料。因此,笛与箫被视为“八音”中的竹类乐器。

在古代不论横吹还是竖吹的竹管,在名称上是混淆的,多以“笛”通称,就如同一些弹拨乐器在魏晋时期被通称为琵琶。所以,在文献史料中关于笛子的记载一直是众说纷纭,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篇》中这样写道:“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另外,根据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汉武帝时丘仲作笛,其后又有羌笛。”而在陈旸的《乐书》则记载道:“羌笛五孔。马融赋笛谓出于羌中,旧制四孔而已;京房加一孔,以备五音。”

公元前119年西域的音乐文化经由博望侯张骞的丝路之旅传入了中国,丘仲在吸收胡乐横吹的优点后,制作了新笛;而陈旸的《乐书》中提到的羌笛,则是一种竖吹的竹管,似今日的箫。“横笛竖箫”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将笛称为“横吹”或“横笛”。

《乐府诗集》中有这样的叙述:“自隋以后,始以横吹用之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总谓之鼓吹,并以供大驾及皇太子、王公等。”隋代以后,“横笛”首度被用于卤簿,并与原军乐中的第一部鼓部和第二部铙鼓部合并为四部,统称为鼓吹。“横笛”被编列为第三部的大横吹部与第四部的小横吹部,主要为皇帝、皇太子与王公贵族出行时的仪从和警卫。说明了隋唐以后,横笛已在宫廷或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元时期,城镇乡村出现了各种民间音乐活动,当时民间音乐中流传一种“鼓笛曲”,就是以鼓和笛作为演奏的主角。在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了:“满庭芳……鼓笛令无多双丽,十拍板音韵宜清。”文中提到的“鼓笛令”就是“鼓笛曲”。说明了它是由扁鼓、笛和拍板所组成的一种演奏形式,同时它也是曲艺唱赚的伴奏乐器。

宋代说唱曲艺“唱赚”甚为流行,“赚”是一种演唱方式,它有固定的演唱模式,乐队的组成和配器也有规定,即一人执板,一人击鼓,一人吹笛,甚至在演奏的姿势上也有明文规定:“假如未唱之初,执板当胸不可高过鼻,须假鼓板缀。”我们从《事林广记》中这首诗的叙述,可以了解“唱赚”的配器形式:“鼓板清音按乐听,那堪打拍更精神。三条犀架垂丝络,双支仙枝击月轮。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几回月下吹新曲,引得嫦娥侧耳听。”而书中另一首诗则提供了音乐的意象:“鼓似真珠坠玉盘,笛如鸾凤啸丹山,可怜一片云阳木,,遏住行云不往还。”



在这一幅(与蹴球绘在一起的)唱赚图中,生动鲜活地勾勒出当时“唱赚”的场面:一男性吹笛,一女性拍板,一女性击鼓。

宋以后,笛在民间音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学作品中也多处记载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们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中,可以一窥横笛与当时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境,例如:《安乐坊牧童》所叙述:“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又如:《舟人吹笛》中写道:“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沾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青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玻璃丈击许。”这些诗句充分反映出笛子演奏已在劳动人民生活中广泛流传。

明清以来,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除了广泛运用于说唱曲艺与戏曲伴奏之外,并逐渐成为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十番锣鼓、潮州笛吹锣鼓、山东鼓吹以及北方鼓吹乐等民间乐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在吸取了民间器乐合奏与戏曲声腔伴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它的独奏艺术,分别有以主要伴奏昆腔的曲笛(或称崑笛),以及主要伴奏梆子腔的梆笛两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