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台湾观点】潜藏在中国治理能力中的三聚氰胺

【大纪元10月1日讯】就在北京奥运风光闭幕的同时,中国爆出令人震惊的“毒奶粉”事件。近年来,“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商品对国际社会而言几乎成为一种新的“中国威胁”,“中国制造”遭质疑品质不佳,除了之前在国际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牙膏、动物饲料、轮胎、玩具、药品、文具、家庭用品等,这回所出现的是日常必需品且影响更为深远的食品,特别是其食用对象多为抵抗力弱的婴幼儿。

这是毒物事件的主角──三聚氰胺,近年来在中国大量地被充当为食品添加剂。由于纯粹用牛奶生产奶粉的成本比较高,许多不肖厂商为降低成本,一方面会加大量的水,而为提高奶粉的蛋白质含量,就加入俗称“蛋白精”的三聚氰胺以躲过检测;另一方面,厂商也会添加较廉价的大豆蛋白粉,而此些大豆蛋白粉也加入了三聚氰胺。故所生产出来的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含量可见一斑。一般婴幼儿是以奶粉作为主食,抵抗力又不如成年人,而三聚氰胺在人体无法分解的情况下,形成严重的肾结石的“结石儿”,而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大量的“大头娃”。

我们认为,此事件不仅仅是单纯的厂商作假亦或是品质检测不彰的问题,其更多来自中国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的难度极高,就像是潜藏在中国政治体制中的三聚氰胺,其成为原本养分不足的治理能力之添加剂,在体制内累积则成为病源。首先,毒奶粉的本质是城乡差距,农村消费者太穷了,他们只买得起低价的奶粉,随着农产品和石油价格的普遍上涨,供应商的成本越来越高,又要维持低价,只能动歪脑筋。中国并非没有产品安全规定,其食品安全标准极高,但执行力度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就涉及中国政府体制中最大的难题──条条块块。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机构打架”,从“田间”到“餐桌”、从“养殖加工”到“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涉及农业、工商、卫生、质检等十余个部门的监管,但由于部门利益的不同,组织协调难度颇高,因此出现重复监管和监管真空的现象。再者,此亦涉及地方保护主义与贪腐的问题,地方权力不当扩大,削弱了产品安全等本应由全国控制的权力,或有权者的腐败行为也增加了食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最后,“中国制造”实际上缺乏真正的社会监督,许多国家对产品的监督往往来自民间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其多集中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成为改善产品安全的催化剂,但中国消费者协会仍属准官方机构,实无法有效扮演监督的功能。

我们认为对中国而言,这是一场“治理危机”,其所突显出来的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严重问题,我们也相信,在中国的加工食品中所含的毒物不只是三聚氰胺,而三聚氰胺不只在食品内,也在政治与管理体制中。

(本文由中央广播电台《台湾观点》节目提供,节目首播时间为周一至周五22时55分,网址为:http://www.rti.com.tw/)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