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言

大学素质真的下降了吗?

台湾由于大学校院数量的快速增加,新生人口数量却又不断减少,以致于近年来每年当接近大学分发放榜时,媒体就会对于节节高升的录取率批评或提出悲观性质的讨论。今年由于高教系统的普通大学数量突破100所,而大学指考分发的录取率亦突破95%,因此,这一话题势必再次成为热门议题。

一般而言,媒体对于此一趋势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对于教改的批评,以及因为录取率的上升,所可能伴随的“大学生素质下降”的忧虑。的确,从最直接的结果来看,从过去的人口绝对数量高、录取率低,到当前的人口绝对数量少、录取率高,“大学生素质”的确不如以往,这当然是个很明显的事实。

但是,我们在看待这一问题时,是否就非得以过往为衡量标准,而非难当下?其实,即使以过往作为衡量标准,“大学生素质”下降这一说法,也并非全然成立,因为这样的评断乃是以“平均值”作为比较标准。如果我们划分出不同的百分位数群组,再以相同的百分位数群组来做比较,上述的说法就未必成立了。换言之,精确一点的说,当今录取率的提高,所造成的最主要效应,就是以往能力不足以进入大学之门者,在广开“大学之道”下,都能获得进入大学就读的机会。

因此,如果我们这样便认定了“大学素质下降”,那么,这就表示我们认为以上这一群人是不具进入大学资格的,而因为他们的进入大学,因而导致大学素质的下降。我相信,当我们若改换了这样一个说法,可能原先同意“大学素质下降论”的人,应该会开始有所保留了。

事实上,若是我们换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或许可以产生不同的看法。首先,我们应该可以先肯定,由于大学之门广开,而使得过往无机会进入大学者,都能获得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这是正面的。但重点在于,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亦应有其品质的要求标准,因此,关键也就在于,当前我们的大学提供了什么样的教学品质来训练这些学生,而这些学生又将如何的自我要求提升?

以前者而论,教育部目前所推动的大学校务评鉴与系所评鉴,虽然在具体作法上或许仍有其必须改进之空间,但至少这些评鉴中对于大学教学品质的重视与要求,是个正确的方向,因为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校本身就具有提供适合其需求的优质教学的责任。

不过,除了上述的学校责任之外,我们也可发现,受教者本身的自我要求与自我责任也是不能因此而卸却的。学习过程的关键要素,除了外在的环境条件之外,一个学生所该具备的生活纪律、合宜的行为规范以及学习态度,应该是更为重要的。而这些,其实正是与道德认知和要求息息相关的,换言之,道德品质直接联系着学习成果。

人是知识承载的主体所在,所以,人的品质便直接的关连到所获取的知识品质。因此,当各大学开始关注自身的教学改进,以为学生提供更好训练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对于道德教育投以更多的重视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