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陵寝

中国城市发展史: 西周(二)

周公营雒邑

周武王大业未竟即已辞世,成王即位时尚年幼,由周公辅政。周公继续武王遗志,史书称“使召公光相宅”,再多次占卜后确定城址,与召公一起营建雒邑,称为“成周”。召公的“相宅”,即是古代风水学的由来。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述新城大邑成周:

“立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方七十里,南系于雒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设丘兆于南郊, 建大社于国中”(在南边城郊设祭坛,在城中建宗庙)。

周公营雒图

雒邑继承历来都城以宫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规划,采用方格网络系统设置道路,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太庙、宗庙(文王庙)、考宫(武王庙)、路寝、明堂等“五宫”。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才建成,完成后,将九个象征天下的大鼎放在这里,因为雒邑是“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位于天下的中心,各地前来纳税的路途约同样长)。

成周由于其先天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后天的不断加强建设,逐渐形成集政治、经济与军事于一体的大型城市,奠定中国历史上以长安地区及洛阳地区为两京并立的局面。在后来的东周时期雒邑成为周天子之都,惟彼时周室衰微,天子之都的特殊地位遂被陆续兴起的强权诸侯的国都所取代。

 《周礼•考工记•匠人篇》──中国城镇设计的指导原则

中国很早以前就设立了专门官职掌管城殿营建事宜,这个官职在帝尧以前叫“共工”,上古时期怒撞不周山导致天穹破裂、才有后来女娲补天的故事,就是当时的共工引起的事端。到了帝舜时代更名为“司空”,大禹在尚未受禅帝位前,曾任司空,即位后,又把司空改回共工。西周则专门为修筑城廓沟池设立“掌固”一职、并设“司险”一职以测量绘制天下地图。

三礼图中的王城图

《考工记•匠人篇》记载着大到都城营建、小到门宽尺度的规章制度的。在《匠人篇》里,将工程分为建地测量、城镇规划与排水系统设计三项,为使读者方便阅读起见,以下节选有关城镇建设部分的原文与译文对照: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工程师建设王朝的都城,正方形的城每边宽九里,约等于3742.2公尺,每边各开三城门,城中有九条东西向、九条南北向道路,路宽九轨,约等于16.6公尺,也就是可同时容纳三辆马车行驶的宽度)。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宫廷的左侧设祖庙,右侧立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市场与朝廷的面积长宽各百步)。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夏朝的宗庙称为世室,其堂的深度为二七、十四步,宽度为十七步半;五室象征五行,四边四室深度各三步、宽度为三尺,中间大室深四步、宽四尺;由外入堂有九个阶梯;每室有四户,每户有二窗;以白蜃灰涂墙,门侧之堂即为塾,大小是正堂的三分之二,亦即深度为九步二尺、宽度为十一步四尺;门堂有二室,与门各占三分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殷商的宗庙叫重屋,其堂深五丈六尺,高三尺,形式为四阿复榫式之重檐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周人的宗庙叫明堂,房子的度量衡以筵为单位,一筵为九尺;堂宽九九八十一尺、深六十三尺、高九尺;五室长宽各十八尺)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室凭几为度量单位、堂以筵为度量、宫内合院用手的寻、在野外用步宽测里数、路用车轨宽度为单位)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参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参个

(宗庙之门为七个牛鼎之扁宽,一大扁有三尺,即二丈一尺宽;庙中之门有三个小扁宽,一小扁有二尺,即六尺宽;大寝之门一丈六尺五寸;正门也就是朝门宽二丈四尺)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路寝之内有九内室,设置九嫔女官,以教导妇学;外九室设置九卿来辅佐朝政;将国家大事分成九种类别,使九卿各司其职)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雉长三丈,王宫宫门的屋脊高五丈、宫门四角的屋脊高七丈、城门的屋脊高九丈)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城中道路宽16.6公尺、环城道路宽约13公尺、城外郊区道路宽少于10公尺)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诸侯的都城依天子之都的比例缩小其规模,宫门四角的屋脊高五丈、城门的屋脊高七丈;诸侯都城里道路的宽度等于天子之都里环城道路的宽度七轨、环城路为五轨)

综观匠人营国之篇旨,简言之就是要求在营建前需先经过构思规划,城的规模大小应考虑未来的发展及人口容纳量;布局要讲究中正规矩的平衡与协调;以标准化的度量单位作为营建基础,如道路以车轨宽度、庭院用步长、室用几(小桌)长、堂用筵(铺地席子)长、门用 鼎宽、墙用雉(夯土板,长三丈高一丈为一) 长宽等。

此外,每种标准尺度又都力求符合模数,比较常用的是3,如路宽9轨、筵长9尺、王城方9里(根据《春秋穀梁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周代一里为300步,据《论语》马融注引《司马德》一步为6尺)等等,如此的数字便具有象征性,例如三代表天地人三才、三的倍数九为数字的极限,象征极致;用圆顶以象“天圆”、用四方地基以象“地方”等。

根据后人研究,传世的《周礼•考工记》可能已经不是西周时期的原文,但因其书尚可见古制,仍可从中得知周时期城镇建设的指导原则及经验总结。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周朝遗址来看,古城的大小虽非全然符合《考工记》中的规格,不过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大致遵循着《考工记》的设计原则。就城镇建设而言,《考工记》的成书为周朝大量开发新城市的现象提供了最佳的说明。今日许多城镇如曲阜、临淄、北京等皆从此时开始其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考工记》对中国传统城镇设计产生

了深远巨大的影响,其中记载都城的布局原则,例如“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皆成为后代城镇规划的准则。@*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