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无求才能洒脱

贯明
font print 人气: 168
【字号】    
   标签: tags: ,

前几天,有一个同事突然问我:“你的薪水并不比我多,但是我看到你和你周围的朋友都无忧无虑,心态洒脱,好像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你能告诉我你们有什么秘诀吗?”看他那副诚心求教的样子,我平静的微笑着回答他说 :“我心无所求,你能做到吗?”他马上露出一副为难的面容回答说:“那怎么可能呢?这几天一直很疲劳,明天还要上班;孩子前天数学考试不及格,这事还真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好;最近信用卡消费的太多,银行的存款已经不够用了...这么多的烦心事你让我怎么安静的下来吗?我如果不去追求,岂不是活得更惨?” 我平静的回答他说 :“你只有心中无所求了,才能真正活得洒脱。”于是我向同事讲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富商碰见了一个乞丐,那个乞丐说:“你我是以前的旧相识,能给我一些钱吗?” 那个富商仔细的看了看那个人说:“我认出你了,你家里不是挺殷实富裕的吗?怎么会沦落到今天这般地步?” 那个乞丐说:“唉,去年一场大火将我的财产全部夺走了。” 富商又问道:“那你为什么要当乞丐?” 乞丐说:“为了要钱来买酒喝呀!”“那你又为什么要喝酒?”“喝了酒之后,我才有勇气乞讨呀!”

富商听到这里,脑中轰然一声巨响,他在瞬间似乎看到了红尘人世中痴迷众生的本相,深有感慨的叹道:“世人谁不是这样痴迷一生呢?为了酒、色、财、气耗尽了一生,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这又何必呢?”然后他对乞丐说:“等你那天不想喝酒了,再来找我吧。”说完之后扬长而去。乞丐在旧相识这里都没有讨到钱,感到十分灰心丧气。恰好此时又一个化缘的修道者从这里路过,乞丐马上跑过去问他说:“求你看看我明天会怎么样?”那化缘的人微笑对他说;“你都一无所有了,还求什么明天会怎么样?你为什么一定要为眼前的事烦恼?我们修道的人只要心怀善良、慈悲、包容,无怨恨、无所求,每天都能得到许多吃不完的食物,即使化不到缘肚子也不感到饥饿,你为什么就不能活得洒脱一点呢?”

讲完故事之后,我的心中感慨万千,同事也略有所悟,对我说:“那些烦心事暂时不去想它了。”但是我知道他这只是暂时的解脱,就对他说:“你先尝试做到心怀善良、慈悲、包容,无怨无恨,此后才能慢慢做到心无所求。祝愿你也能成为一个洒脱的人。” 细思之,只有心怀善良、诚实包容的人才能做到心无所求,心无所求才能看到生命的本相;心无所求,才能活出生命的洒脱;心无所求,才能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许多人在读过陶渊明的诗中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虽然也认同他对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是对陶公辞官不做、以诗酒为乐的田园生活方式却认为他太颓废了。其实陶渊明并不缺乏进取心,这可以从他的名句“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看到他惜时进取的雄心壮志,只是他不耻于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为了洁身自好才选择了一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 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与思想不复杂,那么他就可以轻易简单的获得幸福。例如在口渴的时候找到了一潭清澈的泉水,在寒冷的严冬得到了一缕温暖的阳光等都能给许多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喜悦。或许一些欲望很高的人会把这样的事情看成天经地义的,把上天的恩赐与人生中的幸运视为理所当然,只有把自己执著追求的事物追到手时才有一丝快感,这样的思维方式显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
  • 人生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面对挫折与苦难时,如果想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就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一般人非常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因此就很难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只能在情天恨海中随波逐流。而修炼人则能把名利情色看得很淡,也能做到宽容忍让,其胸襟和气度自然远在一般人之上。宁静致远则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它不是通过外界的环境或外力来改变自身的心灵状态,而是用内心的宁静来丰富自身的想像力。在红尘浊世中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使其达到平淡祥和的境界,就如蚌之含砂,在孤独与痛苦中孕育着璀璨的明珠。因此,我认为一个人在最宁静时刻的思维,就是他的灵魂升华后最珍贵的思想结晶。
  •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不曾遇到过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呢? 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 中华神传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和为贵”与“和气致祥”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之一。“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一语源自《汉书.刘向传》,儒家思想中则提倡“以和为贵”。《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晚年时,弟子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意思是,王者之道,和气为先,和气是最可贵的礼节,也是最美的德行,大事小事均依此为准。
  • 人在天真的童年时代大都是无忧无惧的,但是在许多后天的观念产生了之后,保护自我的心理就会越来越强盛,同时也在各个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担心。尽管人世间的任何状况可能在瞬间就会发生许多改变,然而大多数人仍然无法放下内心的精神压力,在忧虑与困苦中胆战心惊地度日。在现代社会中,无衣食之忧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被生活的重担压得抬不起头来,一生都在为柴米油盐而奔波。不知道生命真正意义的人或拼命求财,或拼命求官,在红尘浊世中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