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教材(高级):荀巨伯轻生重义(历史故事)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656
【字号】    
   标签: tags: ,

【原文】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2)胡贼(3)攻郡,友人语(4)巨伯曰:“吾今死矣,子(5)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6)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7)何男子,而敢独止(8)?”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9)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10)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11)而还,一郡并获全(12)。(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1) 荀巨伯:汉桓帝时颖川(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一带)人,生平不可考。
(2) 值:适逢。
(3) 胡贼:指北方异族入侵中原的流寇。古时我国西、北部一带少数民族统称为“胡”。
(4) 语:告诫,对人说。
(5) 子:尊称,相当于“您”。
(6) 败义:败坏道义。
(7) 汝:你。
(8) 止:停留不走。
(9) 委:抛弃。
(10) 相谓:相互议论。
(11) 班军:调军队回去。
(12) 获全:得到保全,免受侵害。

【语译】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这种为了贪生怕死而败坏道义的行径,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身体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整个军队撤离小城,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研析】
荀巨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他的病友,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道义基础上,这样的友谊,才是君子之交。义气,不会因富贵贫贱或生死祸福而改变立场与做法,义气是为了正当的事情,而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

一桩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可见“义”以及道德的强大感化力量。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外,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还能不忘圣贤书所言,而表现出大义凛然的行为,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理的精神。

【延伸思考】
1、你觉得荀巨伯的行为值得我们效法吗?为什么?
2、你对于这群攻城的贼兵在听完荀巨伯的一番话后,所采取的退兵举动,有什么看法?
3、你觉得结交朋友,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
4、你有没有同甘苦共患难的好朋友?

参考书目
1. 《新译世说新语》(三民书局)
2.【解读经典】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3.《世说新语》(新潮社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1)。观过,斯知仁(2)矣。” (《论语‧里仁第四》)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2)与天道(3),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人而不仁(1),如礼何(2)?人而不仁,如乐(3)何?”(《论语•八佾第三》)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2)服其劳;有酒食(3),先生馔(4),曾(5)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第二》)
  • 子曰:“弟子入则孝(1),出则弟(2),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4)。” (《论语•学而第一》)
  •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1)。”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论语》•公冶长第五)
  •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1)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2)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3)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4),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4)之养,犹为不孝也。”
  • 【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1)诸(2)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3)也,非尔(4)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