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坛博览

【艺海漫游】洞箫达人──廖锦栋

【大纪元12月23日讯】少年习作第一把洞箫

在台湾,唯一一个只靠山不靠海的美丽城市南投,有一个因为曾经拥有满山遍野的竹子而得名的小镇,传神的取名为竹山镇。竹山镇,地灵人杰,在此孕育出一位奇特的竹管乐器高手──廖锦栋,无论是在箫的吹奏上,或是在箫的乐器制造上,都称得上是行家中的行家。

有人说,廖锦栋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演奏家,走过半百人生的他,已经积累出四十年关于制作和吹奏洞箫的经历,除了以无师自通的方式学会洞箫,还自行研发出一套制作箫的独门绝活,让不少吹管的演奏行家佩服不已。他自称对于声音非常敏感,为了执守洞箫这一门吹奏艺术,除了自己加入南管的演奏团体,也鼓励妻子一起学习,经过几年的接触,他的太太对南管也培养出高度的兴趣,从此以后,夫唱妇随游艺其中。喜爱洞箫的廖锦栋就像一块海绵,也同时学习了月琴的演奏跟古诗词的吟唱,自己写诗填词、自弹自唱的廖锦栋,把玩着月琴,吟唱着:“平生钟爱风流古,会曲知音弦管鸣,淡看人间名利事,琴书山水寄闲情。”



自弹自唱的廖锦栋把玩着月琴一边吟唱着



谈起与箫的缘分,廖锦栋表示,因为生长在南投竹山的地缘关系,当时对箫的声音特别敏感,觉得特别有兴趣,所以开始自学摸索怎么吹箫,后来因为吹箫,与竹山一位做箫的师傅熟悉起来,当时那位做箫的师傅不太会吹箫,他就帮忙做箫的分级评鉴。

在廖锦栋就读国中一年级时,因为学校工艺教室有很多的机器设备,于是他把山上采回来的竹子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在工艺教室做箫,终于他制作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洞箫。仿佛冥冥中的安排似的,廖锦栋的少年时期并不像一般十二、三岁的孩子一样,延续着玩乐的童年,而是早已迈开脚步,朝着洞箫专家的行列慢慢前进。

陆陆续续的,廖锦栋只要有空就去山上采竹子回来,制作各种不同调性的箫。一做就做了大概一、二十年,其中有一把箫让他特别满意,音色很棒,就把它题名为“惊波”。后来在台北的一次箫友交流聚会中,一群箫友试吹过“惊波”后,都觉得很渴望能拥有类似这样的一把好箫。





选竹材后去除多余的根部





洞箫要矫正前先烤火







矫正洞箫的弯度等



箫与传说中的神兽

积年累月的基础功,是深入箫的艺术的根本。日本有所谓“尺八的培训”,大约以一万个小时吹奏为一个基础。这些数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由此可知箫的音乐家的养成是多么的不容易,然而“箫”看起来好像老得跟这个时代的脉络衔接不上,那么它到底有多古老呢?又是源自何处呢?

在日本王家博物馆里,保留着好几把唐朝时期的尺八。关于一尺八寸长的由来,廖锦栋推测那是由黄帝之长九寸延伸而来的,当时黄帝命大臣采谷之竹(像凤的声音)做律管。廖锦栋觉得“吹箫引凤”不是神话,如果世上真有凤的话,因为是用模仿凤的声音做出的箫来演奏,所以凤听见了当然会飞下来。他表示以前早晨都会到山上练习箫,会有大鸟飞来,小鸟、还有曾经一群鸟围过来的,其实那是因为听了箫的频律觉得有亲切感,来看看吧!

因此,远及黄帝时期就存在、长达五千年历史的“箫”,不但够老,而且因为跟传说中的神兽有“吹箫引凤”的渊源,所以让人倍感神秘古雅,廖锦栋为了探究并拓宽“箫”的领域,除了传统形制内的尺寸和尺八的箫,更做出很多形状、长度不同的箫。他表示如果用各种高低音的箫一起合奏,将会是独一无二的音乐团。

吹箫如同写书法

为了探究洞箫的极限,廖锦栋老师做出很多不同的洞箫,其中包括胖的、细的、长的以及短的各种箫。他不仅吹箫也研究制作箫的技法,完全乐在箫的世界中。





廖锦栋制造各种胖瘦长短不同的洞箫



最胖的箫──竹埙,长度不很长,但是它的音大概可以达到四倍长的波长,是很低沉的音。因为竹埙是闭管乐器,它的波长和洞箫的开管乐器不大相同属于单声波,特色就是低沉。

最细的箫──廖老师实验发现,细管虽然低频不怎么样,但是高频效果很好,所以它的多重感更丰富。当透过这个多重感,将细管调制得更完美的时候,发现低音很好吹,只是很小声,但是它仍然是很丰富的。

最长的箫──箫的长度越长声波波长也越长,所吹奏出的音会变低音,如果长度再加长,就无法按得到音孔。为了克服障碍,廖老师将箫身弯曲制作来制作(四尺长)。





最长的洞箫

似箫不是箫(鸭母达仔)──鸭母达仔是台湾的传统乐器,廖锦栋用竹管做,吹嘴则用芦苇制成,音色属于比较凄凉的感觉。古诗云:“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进梦乡”,仿佛浮现出令人思乡的情景。

洞箫的构造看起来并不复杂。就学习而言,入门时没有什么门槛,但是要精熟就得下苦功去练。在箫声中浸淫了将近四十年的廖锦栋解释说,在吹奏的技巧上吹箫就像是在写书法,也就是说毛笔人人会拿,但并不是谁都能写得一手好字。那么,对于初学的人来讲,要经过怎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得心应手的让这个看似简单的乐器,传送出优美的音律呢?

廖锦栋老师说,要学箫其实也不难,民间有一句话:“年箫,月品,满世弦。”(闽南语),意思是学箫大概一年就够了;学笛子(闽南语称为“品”)大概一个月;学拉弦乐器就要凭个人的音感,如果音感不好可能要换下辈子才能学了,就是万世弦,得学好几代才能学起来。他表示吹箫不重技巧,比较重气韵,就像写书法一样,出笔、运笔、尾怎么收等等,就由一个音就可以听出功力的深厚。一个音如何出音、延续、收起,在很简单的音符中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美感。

利用多声波原理制箫

除了吹箫以外,廖老师的工作是在一家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从事系统整合的工作,他利用公司里的一些仪器量测发现了最好的箫的声波是一个多声波共鸣,在物理上有所谓的多重协波关系,若能达到协波关系都平整响应出来的时候,所制成的箫就会呈现出很理想的音色。传统业者普遍认为箫材是影响音色最为重要的因素,这里可以说明那并不是很正确的。

廖老师发现多声波原理后,花了将近七、八年的时间才完全能控管如何让它多声波,达到每一个音孔都能按照合协声波一起叠出来的这个理想,这是一个很高精密的技术。担任有关声学和影像的工作,却一脚踩入古调的箫声里,廖锦栋好像是一个穿梭古今的雅士,在最先进的科技和古老的音律之间。对他而言,能开拓箫的另一片天地是他很享受的一个过程,箫的性能再提升,人们会更陶醉在迷人的箫声里。





洞箫钻孔

以箫会友分享箫声

从做出一把“惊波”的好箫,到可以得心应手的做出很多把“惊波”后,廖锦栋开始分享他的箫。但是他要求买箫的人要有一定的吹奏基础,所以要得到一把好箫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担任专业国乐团演奏的蔡荣文表示,虽然自己在乐团是吹唢呐的,但最早学的乐器却是笛箫,所以也非常着迷于箫声。他觉得廖老师所制作的乐器跟乐器行卖的乐器很不一样。因为外头卖的乐器大多是工匠做出来的,也许就开一个模子;而廖老师则是根据乐器的材料,在吹奏上整个的操控性,包括音色、音准都能达到一个水准下所做出来的乐器。

廖锦栋说不是为了要卖箫而卖箫,而是为了大家能有个交流环境,也能交个朋友,以箫会友。

箫给人的印象都是比较哀怨的,尤其是在夜晚聆听会让人有很感伤的感觉。廖锦栋国小毕业的时候父亲过世,当时他感受到心灵上极大的冲击,生活上倍感困难,加上他比较内向又有忧郁的情绪,便透过箫来抒发,寄情于箫声之中。后来他接触到一些哲学思想,道家的、佛家的及禅的一些思想后,对于世间事情的看法都有些改变。他认为一切都是缘聚、缘灭来的,只要看清楚这一现象,就会变得较豁达。



夫唱妇随游艺其中



箫的物理特性满适合现代人,因为现代人生活比较紧张忙碌、心浮气躁,生理上也有很多毛病,人际之间较不和谐,如果透过箫声对人的脑波有一种平息作用,箫声本来的频率再加上共鸣的特性,以及物理上来说是一个合协的声、多重的合协声,使人更容易亲近它,便容易放松下来,也能成为现代人心灵上的精神食粮。所以廖老师一直想将箫声带向一个宽阔的、平和的一个感觉。

传统的箫声含有悲愁、凄美的声调,那样的音调刚好符合当时廖锦栋哀伤的心境;然而境随心转后,如今他传送出来的箫声不哀不怨,更为丰富、华美,吹奏出的音符可以帮助听音乐的人舒缓情绪,让心情更加平和。正如他所说的,除了自己陶醉之外,更希望能分享他的箫声,希望让人们听到优美的箫声之后,可以得到放松,进而沉浸在舒适、平和的心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