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黄美秀保育黑熊 无怨无悔

【大纪元12月17日讯】台湾生态研究者,为了进行野外研究工作,不但要长期驻扎在生活条件严苛的偏远山区,还必须克服地形、气候等种种严苛的困境与挑战,甚至还会面临伤亡的危险,工作环境可说是危机四伏。

国内第一位针对“台湾黑熊”进行长期野外研究的黄美秀,基于一份坚持与梦想,希望能将国内特有物种“台湾黑熊”的生态讯息传递给社会,为保育工作之推广善尽一份心力,工作中尽管充满危险与各式挑战,她仍能乐在其中。

谈起一位平凡女子,为何挑战艰巨的野外调查任务,屏科大野保所教授黄美秀首先打趣的表示,或许外界会觉得匪夷所思,从事野外黑熊调查工作,应该是男人才会作的事;尤其刚从墨西哥参加熊国际研讨会回国的她也指出,参与研讨会的与会人士也是男性居多,更凸显出她的与众不同。但她却强调,一般危险的工作,从事者大都均为男性,这是社会的旧观念,因为男性天生追求冒险、喜欢挑战刺激,加上社会对女生所抱持的刻板印象与社会礼教,造成某种程度限制女性发展,这是值得探讨之处。

然而,由于兴趣使然,让一向喜好登山健行和亲近野地的黄美秀,因而踏入野外调查领域,更认为从事这份工作,并没有性别差异;她强调,除了碍于体能上的负荷,其所面对的挑战都是相同,必须逐一克服与突破。

以专业技巧应付田野挑战

谈及那段研究的心路历程,她表示,在攻读台大动物系硕士班期间,其论文研究则是以棕蓑猫为议题,体型约二至三公斤,为小型肉食性动物,然而,由于从事小型肉食性动物研究过程,让她对动物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毕业后的她,为了将来可独立从事野外研究,更激起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而一九九六年,黄美秀为了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计划,便跟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从事熊的研究工作,她说,这位教授非常热心,也教导她捕捉与研究熊类的专业技巧,让她足以应付田野研究时的多项挑战。

黄美秀说,回想起第一次专程进入田野调查台湾黑熊是在一九九七年,隔年夏天开始研究,直到二○○○年底,为了更深入研究台湾黑熊的动向,便选择海拔一三五○公尺、人迹罕至的玉山国家公园内待了一年半载。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黄美秀指出,由于台湾山地地形崎岖,艰险难行,研究地点大都选择深山,因此,研究人员必须背着二十甚至重达三十公斤的装备,翻山越岭,光单程就需花掉三至四天时间,因此,具备好体力与耐力,亦是重要关键。此外,坍方、断壁、危桥、台风等不确定因素,则为研究过程增添不少变数。她笑着说,野外调查工作的确是吃力不讨好工作。

融入原住民文化

此外,从事野外调查工作需克服的事情很多,她表示,当时在作熊野外调查研究时,必须倚赖原住民的协助,然而,身为平地女性者要融入当地生活与环境,并不容易,更别说与他们打猎熊经验的族人沟通;此时,她却笑着说:“个人魅力”的发挥就扮演相当重要的一环。另外,原住民本身拥有不同于汉人的生活习性与文化价值,身为研究者的她与原住民一起生活共处,难免于观念与工作上的差距,多少造成些抵触,都是必须逐一克服的重大难题。此外,她还无奈的表示,研究是有步骤与规划性,而与原住民工作,往往是“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

另外,拥有保育思潮的黄美秀强调,“台湾黑熊”已被列入“濒临绝种动物”名单,然而,台湾黑熊遭猎捕的情形仍然时有所闻,一般人对杀熊事件矛头都指向上山狩猎原住民,这是不公平的。所谓“重赏之下有勇夫”,黄美秀不讳言的说,这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平地人由于中药熊掌文化作祟,认为“熊掌”与“熊胆”是中药圣品,因此掀起一股杀熊风气;她认为,唯有从自身做起,才是真正杜绝台湾黑熊再被扼杀的命运。

吁国人重视黑熊保育

致力于保育教育工作推广的黄美秀进一步强调,民众对于台湾黑熊并不了解其真实面貌,多半对它有很深的误解;经对原住民做过调查,他们认为遇到熊,与其被伤,不如先声夺人!事实上,根据研究台湾黑熊的排遗发现,台湾黑熊其实是杂食性动物,而非肉食性动物,因此,黑熊并不会主动攻击人,遇上人时,它比你还要害怕,除非短距离接触(像是身体的触碰),否则它都选择逃之夭夭。

国内黑熊保育思潮近十年开始扎根,一些思维和观念也与过去大不相同,黄美秀再次呼吁,国人应建立正确观念,保育工作必须全民共同做起,一人的力量有限,因此,她还特别提到,将于十二月十四日召开相关研讨会,针对台湾黑熊近十年来的研究作成果呈现,藉由此会议,向外界喊话,并督促政府相关单位,集思广益,希冀结合全民力量与政府资源,共同规划未来方向,让台湾特有的黑熊物种,能够获得永续生存的机会。──转自《Taiwan News 财经文化周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