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专家:规划东沙岛国家公园 应参考内波研究

【大纪元11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韦枢台北八日电)一般人不易发觉海面下亦有汹涌的海潮在上下震荡,海洋专家形容如同大漠风暴般造成地形的剧烈改变,并且会将营养盐带到上层海域,改变海洋生物觅食习惯;专家说,目前已发表十数篇SCI期刊文章,并有十数篇研究论文正进行中,政府规划东沙岛国家公园时,应参考这些研究成果。

经过国科会和美国海洋研究单位合作下,历时数年、经费逾亿、动员双方科学家上百位、台美数艘研究船累积在海上作业时间超过一年,终于发现南海北部、东沙岛附近具有全世界有观测纪录以来规模最大的内波。

台湾大学海洋研究所教授唐存勇指出,海水下冷上热,冷热水交界处约在海面下100公尺处,因为受外在扰动的影响而产生波动,海洋学者称为内波。

内波产生机制和表面的波浪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潮流经过崎岖地形,迫使冷热水交界面上下震荡,产生震荡周期与潮汐相同的内波。研究显示内波产生后可传递逾数百公里,在近海附近因地形浅化会导致能量集中、震荡加大,甚至比表面波的震荡还要剧烈。

唐存勇说,内波旺盛地活动在全世界海洋,在海面上并不显现,所以极难观测,至今,全球海洋中直接观测到几分钟内海水上下起伏数十公尺的巨大内波现象寥寥可数。

他指出,在台湾这些海面下巨大的波浪不仅震荡剧烈,而且伴随强烈的流切 (current shear,与风切类似)近乎终年存在。内波引发上下层海流反向,上层海流流速可达2.5公尺/秒 (大于黑潮流速近两倍),下层亦可达1.5公尺/秒,上下反向的强大海流在水中会引起巨大扭力,造成海上建筑物如钻油平台的损害。

强烈底层海流卷起的海底沉积物,亦会造成海底地形的快速变迁,有如大漠风暴造成地形的剧烈改变。目前发现可造成海底的沙丘高达15公尺,宽300公尺。强海流亦引起巨大的涌升及下沉流,可使海水在短时间内垂直移动近170公尺及水温逾摄氏11度的变化,并将营养盐带到上层海域,改变海洋生物觅食习惯。

唐存勇说,目前发现到,巨大震幅内波源自吕宋海峡,向西行进到大陆棚区,最后破裂且能量消散,研究显示内波的破碎将冷且富营养盐的海水带至东沙环礁,对环礁生态如珊瑚的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

南海为内波盛行海域,有着复杂的传递、变形、浅化、破碎等过程,与折射、绕射、反射等现象,相关研究不少,这些研究对其他海洋领域 (如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也有重要贡献,对东沙环礁珊瑚生长的影响亦已初步证实,政府于东沙岛国家公园整体规划时,亦应将这些研究成果列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