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方法——在严和慈之间平衡

于珊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7日讯】前一阵听一位西人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儿子在学校非常淘气,在学习上也表现不好。回家对儿子凶一些吧,他就更叛逆,还威胁说如果挨揍了他就会去叫警察(在西方社会,打孩子确实会招来警察的)。如果对儿子继续听之任之吧,眼看他在外面越来越不像话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看这个朋友恨得牙痒痒的样子,让人感觉其实西方人和中国人在面对孩子淘气时是一样生气的。这生气的程度让人想起中国古装剧里面一个父亲大喝一声“拿家法来!”然后把儿子绑在长凳上一顿好打。我颇为同情那位朋友。我的孩子虽然在别人眼中已经属于非常乖了,不像那位朋友的孩子那么淘气,但是,当我孩子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我也常常情绪很坏。

这天我在网上查看到了一位明朝皇后对教育方法的论述,原来中国人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并不是只有“棍棒”,就像西方人的教育也并不只是像《成长的烦恼》里面那样像朋友一样谈谈心那么简单。教育孩子,就等于是参与规范一个人的人格,真是个软硬功夫。

明仁孝文皇后徐氏在《内训‧母仪章》里说:“孔子曰:‘女子者,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理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所以为教不出闺门,以训其子者也。教之者,导之以德义,养之以廉逊,率之以勤俭,本之以慈爱,临之以严格,以立其身,以成其德。慈爱不至于姑息,严恪不至于伤恩。伤恩则离,姑息则纵,而教不行矣。”

原来,做母亲的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把道德逐渐的教给子女。即使古代妇女不出家门,也能教育好孩子。而孩子心中有了道理,出门也不会学坏了。拿什么来教呢?用道德义理来引导孩子,用谦逊廉洁的品德来培养孩子,用勤俭来给孩子做表率,本着慈爱来对待孩子,用严格来管理孩子,用这些教育来使孩子在社会上有立足的根本,来成就孩子的道德。慈爱却不让它达到姑息的地步,严格却不让它达到伤害仁善的地步。如果伤害到了仁善,孩子就远离你了。如果姑息,孩子就放纵自己了。那么这样一来,教育就没法继续下去。

看来,对待孩子,家长在两头都不能走极端。家长要先能够控制自己,看到自己做法上有无偏颇。慈爱和严格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正统的道理真正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接受,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对孩子的真正意义。而在要求孩子的同时,家长也能看到自己在做人方面还有哪些欠缺,从而改正自己。这其实同样也是提高家长自己的修养的一门艺术,如果做好了,过程中孩子和家长都能受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说新语记载一则陶母教子的故事:陶侃年轻时做了官,专门管理渔场。有一次,他用坛子装满干鱼送回家,以此孝敬母亲。
  • 看看先秦时期,较为单纯的人际关系和简单的社会结构下,女子是如何扮演好母亲的角色的,除了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和她“断机教子”的故事之外,还流传着这么一桩动人的<田母诫子>故事:
  • 谁都知道,“成功”的背后总有一双“推手”,而这“推手”却有多种不同的样貌,在古代,大半以“母亲”居多。虽然那时“女子无才便是德”,虽然当时农业社会的妇女,大半目不识丁,可是在那种道德标准极高的环境里,在严格心法约束下的要求中,一点都不影响她们持家教子、敦亲睦邻、侍奉翁姑……等的操守。
  • 我们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治疗那些成长在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的儿童时,有可能会遇到庞大的障碍......
  • 对父母或教育者来说,最严重的儿童教育错误,就是对走上错误道路的儿童预言悲惨的结局。这类愚蠢的预言会助长儿童的怯懦,让情况无限恶化。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鼓励儿童。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