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集

寒山:抵制圣诞和为龙改名

【大纪元1月5日讯】近来中国有两条文化花边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一是有十个所谓“名校”的博士联名发出倡议,要抵制在中国大众当中,尤其是城市青年中越来越红火的圣诞节;二是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提出要为中华民族的动物象征龙在英文中的译名“DRAGON”改名。

为什么要抵制圣诞节呢?这十个博士在《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们对“圣诞节”问题的看法》的倡议书里说是因为近年来围绕着圣诞节的消费和狂欢表明“中国正在逐渐演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是“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体性沉沦”。倡议书还认为,西方“软力量”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也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人热衷于过圣诞节的重要原因。因此,博士们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那么,龙的英文译名有什么不好呢?北京大学传播学院的一位教授在12月份举行的首届文明论坛上说,“龙”在英文中译成“dragon”,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话语力量建构的结果。从传播交流的角度来看,“龙”翻译成“dragon”对树立中国国际形象不利。从新闻报导有限的介绍中中人们还看不出究竟为什么“dragon”这个英文单词对“中国的国际形像不利”,但既然是和中国的形像有关,大概无非就是说“dragon”在英文中会使人联想起张牙舞爪的怪兽,这当然不是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所喜欢的自我肖像了。前些时候确定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时,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在世界文化中的代表性来说,龙都应该是首选,但正是因为有这个考虑,龙的传人在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时竟然把龙给排除了。

这两条文化花边新闻所涉及的问题本来都是可以讨论的。就抵制圣诞节来说,如果是反对借圣诞节之机大肆消费和挥霍,这是完全合理的。西方人在圣诞节也消费,商家也促销,但象大陆很多城市那样推出天价圣诞大餐而且还都客满,则是中国所特有的吃喝文化,不但和圣诞无关,而且应该是西方文化倒过来拒绝这种中国特色的庸俗甚至腐败的圣诞。如果要把问题提到“西方软力量”的高度,那么那十个“博士”首先要甩掉他们自己引以为荣的博士帽,因为学位制正是从西方搬来的,然后再抵制国歌、国旗和国徽,因为这些也都是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象征,渗透到非西方国家来的。更尖锐一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都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产物,在西方还是“软”的,不过是停留在书本上,到了中国就变成“硬”的了。如果要用反西方文化来“树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是不是首先就要把这两个和中华文化完全无关的东西反掉呢?

再说龙。龙的形像本来就很凶恶,英文中的“dragon”可能还没有把那种凶恶完全表现出来。但考虑到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有人想给它重新起个译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根据北大那位教授的意见,现在这个译名是西方“话语建构”的结果,这等于把自己长得难看归咎于别人的审美观。但问题还不止是美丑。一般中国人可能不太明白“话语建构”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好在他提到了“鸦片战争”,这一下子就可以让所有中国人都明白了:这个英文单词是和殖民主义侵略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好不到哪儿去。西方人居心果然险恶,连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图腾都不放过。不过,要是西方人找一个温文尔雅的词作为“龙”的译名,比附一个不那么张牙舞爪的动物图腾,可能这位教授又会说这仍然是一个“话语建构”,因为它没有表现出龙的威武气概,是故意矮化中华民族的形像,阻碍中国的崛起,甚至让人把龙联想成虫,那是种族主义,比殖民主义更坏。

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偏要归咎到“西方”。这个自毛泽东以来的传统思路,恐怕随着中国的“崛起”,在很多人那里会成为一个更方便的解释中国问题的途径。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RFA,2006-12-29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