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家李永生 与乡亲共飨艺术

黄凯西 文字、摄影
font print 人气: 3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26日讯】台湾庙会的热闹景象,就像早期民歌手王梦麟所唱的那首歌-庙会“欢锣喜鼓咚咚隆锵,钹铙穿云霄,盘柱青龙探头望,石狮笑张嘴 ” 陶艺家李永生深深为台湾人那份好客及浓浓乡情所感动,他将这样丰沛的题材和感情运用在陶艺上,创作一件件精致作品,将在台中市文化局展览至2月14日,欢迎民众前往观赏。

李永生,南投草屯的乡下孩子,小时候和邻家的孩子一起玩泥巴是最开心的事,他喜欢将泥巴塑成一个个人偶、动物,让想像无限发挥。国中毕业后考上明道中学美工科,开始接触正统陶瓷训练,由于兴趣使然,让他投注全付精力去钻研陶瓷方面的知识。

退伍后,他到莺歌一家陶瓷工厂上班,负责喷釉、窑烧方面的工作,这段期间,他对釉药的使用与窑温的掌控有了相当的认识,然后,在1995年,他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在陶艺创作上获得自由而宽广的创作空间。

李永生有个梦想,他想从自己乡村开始,在自己的窑作场传授陶艺,让乡里将来增添一项陶艺文化产业,结合生态、观光、艺文的产业,去年,他回到南投草屯,和父亲挤出了一方土地和几许积蓄,盖了一座大窑,3个月前他开窑了,他要在自己的乡土上点火烧陶,燃起乡土的热情和艺文气质,回馈乡里并与乡亲们共飨文化和艺术。

为了迎接农历“猪”年来到,李永生创作了可爱、实用、喜气,又具触感的猪宝宝系列,他把陶艺生活化、民俗化、兴致化,他说那是他回乡后的起点──让乡土有着热闹的存在。@◇(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刘小评的“还原窑”,是台湾柴烧创作界第一位女窑主。她的陶艺品运用柴烧自然发生的肌理纹路的呈现,表达出她对艺术创作的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创作时她用纯真而宁静的心灵、全神专注的投入,优雅的线条、婉约的弧度,朴实无华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她将自然与艺术结合的企图心。


  • 刘小评的“还原窑”,是台湾柴烧创作界第一位女窑主。她的陶艺品运用柴烧自然发生的肌理纹路的呈现,表达出她对艺术创作的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创作时她用纯真而宁静的心灵、全神专注的投入,优雅的线条、婉约的弧度,朴实无华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她将自然与艺术结合的企图心。

  • 南投县紫砂陶艺协会常务理事曾圭明,收藏了一件清乾隆“珐琅彩描金”御用茶壶,除了壶腹两侧有乾隆御题的诗词、牡丹彩画以外,壶身还有14个大小不同的“寿”字,工法精致、典雅。该协会12月23日将在中兴新村虎山农场举办茶壸联展,作品约200件,每件均是会员收藏的珍品,值得民众细细品玩。
  • “铃、铃、铃..耶诞陶铃义卖!”中央大学陶艺社学员们高声呼喊。岁末感恩之际,由陶艺家邓惠芬老师所指导的中大陶艺社,学员们抱着怀着感恩惜福之心,将自己亲手捏制的耶诞陶铃、手捏碗、陶盘、泥条篮等作品捐出在中大宵夜街义卖,受到师生热情欢迎。所得的善款全数捐给慈善单位,帮助社区独居老人。
  • 【大纪元12月2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卞金峰台北县二十一日电)陶博馆二00七年的申请展在日前征件后审查结果公布,这次在三十二组的竞争下,经过投票和讨论终于选出九个档次,还吸引国外陶艺家Robert Bede Clarke跨海申请,展现陶博馆申请展公信力,另有黄耿茂、洪天回、苏为忠、张山、罗绍绮、周于梅、郑永国及许家瑜等陶艺家入选。
  • 【大纪元12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清芳台北二十七日电)身心障碍者也能展露天分与才艺,中华身心障碍者职业技艺协会主办“第三届身心障碍者艺术巅峰创作联展”,展出口足画、中国结、树皮创作、环保竹塑、陶艺等作品,今天起在永和市国父纪念馆一楼礼堂办联展,共展出五天。
  • 【大纪元12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苏泰安嘉义报导)基于对拉坏壸的热爱,陈明发远赴东洋习艺,并利用中国特有的泥土做材料。揉合自己的创意,创作出独特风格的拉坏壸,作品中透出一股浓浓的乡土味和睥睨群壸的王者之风。这些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精品,于95年12月29日至96年1月28日,在嘉义市博物馆一楼特展区展出,为嘉义带来一番不一样的壸中世界。
  • 2007年水里蛇窑国际大型陶艺雕塑工作营暨研讨会,昨日起在艺之森公园连续举行4天,来自国际及本土的多位陶艺家,针对文化、观念、技巧进行交流,现场展出6位国内外陶艺大师半成品的大型创作。
  • 国立台湾博物馆举办“捷克城堡与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欧洲中世纪城堡台湾巡礼,有近百件捷克珍贵文物精彩亮相。
  • 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推出“看得见的红楼梦”特展,展览以经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为题,引领观众从物件反映出来的人情物趣,走进文学、艺术交织的美学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贵族世家的荣景,看见《红楼梦》的绝美与哀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