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九·一二”说明了什么

林达

【大纪元9月28日讯】日前,美国驻叙利亚大使馆被炸,还殃及临近中国大使馆一名参赞负轻伤。事情发生在9月12日,不由引得许多人把已经过去的“9·11”旧话重提。也不由让人想起以前几次美国大使馆被袭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当属1998年驻肯尼亚美国使馆的自杀炸弹。那次爆炸中,整个建筑物被夷为平地,死亡213人,大部分为当地的肯尼亚老百姓。同时发生的驻坦桑尼亚美国使馆爆炸,死亡11人。

  现在的结论,这两次爆炸都是本拉登的组织所为。本拉登对美国有深仇大恨,他公开发表的言论表白了这种仇恨的原因。可是,我曾想过,有一些他自己意识到或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原因,大概也在隐隐起作用。就像希特勒,大家现在多少相信,身为有部分犹太血统的奥地利人,之所以主张实施灭绝犹太人计划,一个原因是,当年青年希特勒考美术学院未被录取,归咎于学院的犹太教授不赏识。这种深埋的怨恨在后来竟然找到这样一个出口。现在,也有本拉登身边人出书说,多年前他陪妻子去美国看病,在赴美的飞机上,有人(哪国人不明)对被长袍蒙得严严实实的本拉登妻子投来好奇眼光,更有人拍了照,从此引出本拉登对美国的憎恶。名人行事,其公开理由和私下动因之间究竟有何种关系,历史学家也无法明确验证。但是,我相信它确有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一些精神状态不稳定而又掌握了大权的人,尤其如此。他们也是人。

  有人说,像本拉登这样的恐怖分子,是在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战斗,他们的仇恨也许来源正当。我对此表示怀疑。我的依据是察看他们对自己本民族同信仰的人民,究竟是否有一点同情心。有人统计,从2001年9·12开始(不算“9·11”事件的死亡),到2005年年底,全球有18944人死于恐怖袭击,绝大部分不是美国人。那么,恐怖袭击牺牲者是些什么人?

  前不久,阿富汗国庆节,阿富汗总统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这个本拉登还在匿藏的国家。当年美国反恐打入阿富汗,得到国际社会基本支持,是争议较小的反恐战争。因此,阿富汗如今发生的恐怖活动,就很少有人关心,这也是今天阿富汗总统必须强烈呼吁大家关注的原因。他提到的数据令我震惊:在阿富汗,有144所学校受到恐怖分子的炸弹袭击,另有200所学校因为害怕被炸而关门,现有20万阿富汗孩子由于害怕恐怖分子的炸弹,不敢去学校,识不成字。下一代是阿富汗的未来,总统有足够理由担心。

  有人认为,恐怖战争拉开大幕,不是“9·11”,而是上面提到的1998年美国驻东非两个大使馆被炸。当时还是克林顿时代,还循着“9·11”之前的逻辑行事:使馆在某地不安全就马上撤回。一些专家认为,这给了本拉登明确信号,恐怖战争行得通:一炸你就退。假如这样算的话,1983年多国维和部队在黎巴嫩一天被炸死299名维和士兵,一枪不发撤兵,也应该算。为什么大家最终把“9·11”当成分界点,我想一个原因是,事情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它的巨大摧毁力在证明自己的转折点。

  “9·11”炸的是美国平民,也许还可以狡辩成是攻击“敌国”,可我一直纳闷的是:恐怖分子炸自己国家的孩子干什么?不仅在阿富汗,在伊拉克也是这样,炸弹的目标经常不是军事人员,不是宗教目标,不是警察,就是看来漫无目的之大街、餐馆、商店,人多就中标。炸死的是自己国家的普通百姓,可能同宗同教,可能是邻居家孩子。炸自己人到底有什么好处?

  听起来难以置信,其实,炸出来的是对恐怖分子有利的国际舆论。这个逻辑有点绕,可是恐怖分子很快就绕明白。所以,为了这个效果,恐怖分子继续尽可能多杀人,哪怕炸的是自己孩子的学校,杀的就是自己民族的未来。所谓舆论就是我们大家。只要看到恐怖分子对自己同胞还是炸得很起劲,就可以知道,舆论还是在他们的“调动”中。

--原载:《新京报》,2006-09-23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林达: 把阿扁轰走以后怎么办?
遭绑架俄女记者为车臣匪首秘密新娘
悉尼港渡船被列为恐怖分子易攻目标
组图:911恐怖袭击瞬间回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