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笑得真开怀——谈《虎溪三笑》构图(二)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画家如何想把这看似简单的笑声,长久回旋于一方绢素之上。首先要看的是构图,一般学者会用两种看法来分析:双一角交叉构图、十字构图。此篇先介绍“双一角交叉构图”。

双一角交叉构图

“一角构图”通常会在画幅中留下大片的空白,以此营造出与实体同等份量的虚境;画面因而有如太极图形般一剖二分,创造阴至阳,实到虚的流动感;画中主角通常会被安排在画中“实”的部分,面朝画中空白处(虚),使得画面的空灵感高度被强调,容易赋予画中人物清雅高尚之联想,这是一角构图给予观画者的视觉特性。

但是,这幅《虎溪三笑》并没有因虚实变化而造成强烈流动感,因其采用的是双一角交叉构图。

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试着在画幅的四角拉出两条对角线(图2),你会发现,两个“实”的直角三角形聚合在画作的中下方,造成了对称构图,画面呈现稳定感;画中三位主角被安排在此交叠位置的正中央,因此,这幅作品便四平八稳的定格了。

好了,看完了前面如此冗长的构图分析,这会儿您可能要不奈的发问了:“那这跟‘笑’果有什么关系呀?”(待续)

图一:一角构图呈现的虚实对比。

图二:双一角交叉构图呈现的虚实对比

话画小辞典:构图

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都显示出不同的构图兴趣,例如:北宋喜欢“中轴式构图”,如著名的范宽(生卒年不详)“谿山行旅图”、郭熙(公元1020至1100年间)“早春图”等。

南宋时期则非常流行一角构图,以马远(南宋光、宁宗朝之画院待诏,公元1190至1224年)一角构图与夏珪(南宋宁宗朝之画院待诏,公元1195-1224年)的半边构图为代表,“马一角,夏半边”形塑出南宋绘画的总体印象。

元代“一河两岸”之三段景构图,标志了中国文人山水画当时的时代风貌,元四大家之一的吴镇(公元1280至1354年),便将此一特征淋漓的表现着。

可能有人要问了:“那什么是一角构图呢﹖”顾名思义,一角构图就是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多安置在画幅角落。

若想在画面上拉出一条线,用以区分主次、虚实,那么这条线通常是斜向的(图1),如现藏台北故宫—马远《山径春行》便是如此构图,把文人初春行吟的优雅诗境,巧妙的传达出来了。





欢迎意见反馈,可在skype上留言给我。或点击图示直拨。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