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

中国文学史演义: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这时离明代灭亡只有四个年头了。就在全国各地一片战乱声中,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的蒲家庄里,诞生了一位第一流的文学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

蒲松龄是蒙古族的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蒲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书香之家。可是祖辈科名不显,蒲松龄的父亲虽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但科举屡试不中,为生活所迫,只得弃儒经商。父亲虽然自己在科举上失败了,却加倍要求孩子们刻苦攻读,期望他们能学优仕进,光宗耀祖。

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蒲家四兄弟中,有三个考进了县里的公立学堂,成了“庠生”。尤其是老三蒲松龄,学业最为突出,不仅通过了县里的考试,十九岁时,还一连通过了州、府两级考试,并且每次都是第一名。方圆数百里的人,都以为他前程似锦,不可限量。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闻名遐迩。

然而,仿佛科举考试从此就和他作对似的,在高一层的举人考试中,他不知考了多少次,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五十岁那年,他在第一场考试中成绩出色,排名第一,似乎已稳操胜券;不想第二场考试时,忽然生起急病,万般忍耐,仍无法坚持到底,只好中途退出考场,结果又是名落孙山。不可思议的是,蒲松龄一出考场,病就莫名其妙地好了。当时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包括主考官在内,都感到此事非常奇怪,并为他十分惋惜。回到家里,妻子劝他说:看来你命中注定与科举无缘,下次别再去自讨没趣吧!蒲松龄听后长叹一声,从此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再也不去举场凑热闹了。

清代初年,像蒲松龄这样的士子,唯一的进身之阶便在科举。一次次的科场失败,使他耗尽了心力和财力,更使他悲痛万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穷困这个恶魔又死死地缠上了他。当时, 他们一家数口人住在田间地头的茅屋里,“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面对坐吃山空、日益贫困的局面,他感到再也不能像押宝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全部押在科举这一条路上了。

于是,他在三十一岁那年,远离家乡,走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蕙当了幕宾,任务就是替知县写些公文、告示、书信等应酬文字。这种代人捉刀的工作,大违蒲松龄素来的志向,完全是为了一点报酬,不得已而为之。做了一年左右,孙蕙高升调任,他不愿再跟随前往新任所,便辞幕回乡了。

回到故里,迫于生计,蒲松龄又不得不奔走于附近缙绅人家,设帐教学,当个私塾先生。此后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一面写作,始终是个穷秀才。蒲松龄在〈寄王如水〉这阕词里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首词可说是他一生清苦生活和落魄心情的真实描述。

不过,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在写作上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多年来一直以极大热情和毅力著书立说。大约四十岁那年,写成了《聊斋志异》初稿,以后长期增补修订,直到暮年才完稿成书。他还按照民间流行曲调,写成了《寒森曲》、《姑妇曲》、《磨难曲》、《墙头记》等十四种演唱文学剧本(注1);创作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词和四百多篇散文作品,有《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传世。另外,他还写了介绍农业生产知识的《农桑经》,讲解医药常识的《药崇书》、解释年历节气的《历字文》等。如此丰富的撰述,不仅涉猎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质量都属上乘佳作,显示了蒲松龄的多方面才华。

《聊斋志异》是凝聚蒲松龄一生心血的著作。这部用文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以近五百篇作品,深广地描绘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既有精湛的思想内容,又有独特的艺术造诣,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表面看来,《聊斋志异》写的多是神魔鬼怪和花妖仙狐的故事,似乎没有多少严肃意义;实质上,它是有意以荒诞离奇的描写,来更为惊心触目地表现当时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矛盾。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自序〉里,曾这样谈到他的写作目的:

集腋为裘,妄续幽明之录(注2);浮云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这就十分明白地告诉我们,作者经年累月地创作《聊斋志异》,表面上虽然只是写些谈神弄鬼的故事,其实是借鬼神花狐来发泄对社会的“孤愤”!蒲松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清朝初年文网严酷,写东西若触犯了朝廷,轻则下狱坐牢,重则砍头掉脑袋。所以他只好以“寄托”的手法,用鬼神来表现人事,藉鬼怪来讽刺人世现象,为此他自己都觉得十分悲哀。

蒲松龄是怎样在作品中发泄自己的“孤愤”呢?

揭露社会黑暗,是《聊斋志异》的一个很突出的内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清朝时期,已处于穷途末路的阶段,当时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恶霸横行,平民百姓生活凄惨,这些在他的笔下都作了深刻的反映。

如〈促织〉一篇,写皇宫里盛行斗蟋蟀(当时称蟋蟀为“促织”),各级官员为了拍皇帝马屁,强令老百姓都要上交善斗蟋蟀。有个名叫成名的老实人,因交不出蟋蟀,被地方官吏勒索得倾家荡产。后来得到女巫的指点,他捕到一头强壮的蟋蟀,正想以此去交官差,却被九岁的儿子不小心弄死了。儿子因惧怕父亲责怪,跳井自杀身亡。成名正在悲痛欲绝之际,儿子忽然复活过来,但灵魂却变成了一头凶狠善斗的蟋蟀,成名把这头蟋蟀呈献皇宫,才挽救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作品通过成名一家为交一只蟋蟀,备受灾难,几乎家破人亡的描写,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抨击了贪官污吏的凶狠残酷。

再如〈席方平〉,写一个名叫席廉的平民百姓,无端被豪富恶霸害死。他的儿子席方平为了替父亲申冤,魂魄跑到地府去告状,但豪富恶霸已用钱把地府里的大小官吏,包括最高统治者阎罗天子都买通了,所以他不但四处碰壁而且遭受酷刑。但席方平百折不挠,英勇斗争。最后终于在“二郎神”的明断下,得以昭冤雪恨。这里写的是地狱里暗无天日的情形,实质上完全是现实中官吏贪赃枉法,人民含冤难申的投影。

批判科举制度的弊端,是《聊斋志异》的又一重要内容。蒲松龄一生多次出入科场,对科举考试的营私舞弊,试官的昏瞆无能,士子的种种心理等,了如指掌,因而写起来颇能一语中的, 切中要害。

如〈司文郎〉一文,写一个瞎和尚,能用鼻子准确无误地嗅出文章的好坏。但发榜后,他认为文章非常之好的王平子榜上无名,他嗅之恶心的文章,其作者余杭生居然高中金榜。于是,瞎和尚叹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目盲矣!”这就是说,那些主考官们不但瞎了眼,而且连鼻子也不通了,连文章的好坏气味都分不出了。这个故事借用虚拟的瞎和尚,辛辣地讽刺了判卷考官有眼无珠,不辨香臭。在他们那里,有本事的人落选,而没有本事的人却能金榜题名。

〈贾奉雉〉一篇,写具有真才实学的著名书生贾奉雉,屡试不第,于是闲愁无聊,想和考官开个玩笑。他把以往落榜试卷中最差、最坏的句子,连缀成文, 默记在心,再去应试,结果竟然一举夺魁。他自己大惑不解,又阅底稿,觉得不堪入目,强忍读完,衣衫已汗透,自感羞愧,无脸见人,所以“遁迹丘山”去了。在这里,作者以嬉笑怒骂的笔法,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作了猛烈的抨击。

《聊斋志异》中,还有许多篇章,描写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美好感情,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意义。作者写了不少人与狐、鬼、妖的恋爱,但在作品里,那些狐狸精、鬼魂、花妖等,都是可爱可敬的女性。她们不仅相貌美丽,而且不畏礼教闺训,敢于热烈大胆地追求爱情,对于压制和阻挠她们爱情的势力,不管来自哪里,都誓死斗争,直到最后胜利。在这方面,〈婴宁〉、〈香玉〉、〈青凤〉、〈瑞云〉、〈红玉〉、〈晚霞〉等,都是写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的精彩名篇。这些作品,肯定了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和行动,表现了对封建社会里受压迫最深的妇女的尊重,同时对封建婚姻制度作了嘲笑和鞭笞。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想像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它吸取魏晋志怪小说和唐代传奇小说的优点,加以创新发展,获得了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效果。

蒲松龄具有惊人的想像力,他充分运用夸张、幻想、虚构的艺术手法,以谈鬼说狐、写仙描神的方式,来反映现实、塑造人物、传达理想,使全书五光十色、百态并作、扑朔迷离、无奇不有,闪耀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塑造人物时,他善于把幻想与现实、虚构与真实结合起来,所写花妖狐鬼,虽是幻想中的形象,却又富有人的性情,并以人的世界为其主要生活环境。因而,尽管她们具有行踪飘忽、变幻莫测的鬼狐特点,却又散发着浓厚的人情味,洋溢着芬芳的生活气息。在情节方面,它曲折有致、变化多端、波澜起伏、悬念丛生、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这样评价《聊斋志异》:

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这一评价很高,也很中肯,十分精辟地指出了《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杰出成就。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开始并不为人注意。后来为征求意见,作品逐渐在朋友间流传。当时在朝廷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祯,又叫王渔洋,官位很高,文名也响,因是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和蒲松龄是邻县老乡,蒲松龄便把书稿也寄请他指正。开始,王渔洋看了数十篇,还提些意见,再寄还给蒲松龄。但后来他看这部作品写得太好了,很有些眼红,便提出愿以千金把书稿全部买去。

蒲松龄虽然穷困,但很有志气,不管王渔洋是朝廷重臣,更不问他出多少钱,就是不卖。蒲松龄还说:“此人尽管颇有学问,禀性风雅,但财主气太重了。我是土包子,跟他高攀不来!”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黄历正月二十二日,一夜鹅毛大雪,把齐鲁大地变成了一个晶莹世界。这天下午,七十五岁高龄的蒲松龄,要家人把他的靠椅搬到窗前,好让他欣赏那冰清玉洁的银白世界。他举目四望了好一会儿,觉得有点累,便闭上眼睛休息,没想到他眼睛这一闭,就再也没有睁开。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依窗危坐辞世了。

蒲松龄虽然写出了旷世杰作,但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生前没办法把自己心爱的作品变成印刷品。直至他去世五十年以后,《聊斋志异》才得以首次付梓,至于他的其他作品,则是一九五○年代后才广泛传播的。我们今天读到《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其他作品,从中获得极大审美愉悦时,真该为这些杰作居然没有散失而庆幸。(注3)

注1 这种演唱文学剧本,又称“俚曲”。

注2 “幽明之录”,是指南北朝时一部名为《幽明录》的志怪小说。

注3 主要参考资料:《聊斋文集》、《聊斋诗集》、《淄川县志》、吴祖缃等着《聊斋志异欣赏》。

转载自 正中书局《中国文学史演义》 钱念孙 着

参.元明清篇【第37 回】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