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风

【民俗采风】踢毽子游戏

【大纪元4月8日讯】踢毽子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虽然它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杂技”、“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由于它趣味盎然、有益身心健康,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因此能根植于民间,历久不衰。

毽子的踢法花样多,清朝阮葵生所着的《茶余客话》记载:“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据说清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位百岁进士,可以表演金龙探爪、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等108种花式踢法。

踢毽子的起源

毽子分为毽铊和毽羽两部分,古时候的毽子,毽铊大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则是用翎毛制作。

古代的名物考据家认为踢毽子是由“蹴鞠”(一种古代的踢球游戏)演变而来,由宋朝《事务纪原》一书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即可得知。据《初学记》记载,唐代以前的鞠,用毛纠结而成,与毽羽类似,也是一种踢球游戏的用具,因此毽和鞠的确有其渊源。

根据文史学家的考证,二千年前的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记载踢毽者的形像,因此踢毽子可以说是起源于汉代。

踢毽子的发展

南北朝时,踢毽子风行,人们已能熟练地踢毽子了,唐代释道宣所着的《高僧传》记载:12岁的沙门慧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连续踢了500次,围观的民众惊叹不已。由此得知,踢毽子甚至影响了少林寺武功。

唐宋时期,踢毽子更为盛行,技艺也更加高超。宋《事务纪原》记载:踢毽子不单是用脚踢,也可以用头、腹部、膝盖玩球;可以自己一个人,二、三人或是多人一齐踢一个毽子,边跑边踢。由于踢毽子的普遍,当时在临安城就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生意。

明清时代,踢毽子已十分普及,甚至成为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不但在花瓶上出现了踢毽图,画家也画下了踢毽子的情景,清代《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里,就保存有一幅踢毽图。

踢毽子有趣又好玩,因此喜欢踢毽子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文史资料选篇》第18辑记载,清朝光绪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欢踢毽子,她的侄子忆起当年瑾妃踢毽子的情景:“姑母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前踢、后踢、左踢、右踢,雪白的鸡毛毽子,在姑母脚下来回旋转。”

《燕京岁时记》书上说,踢毽子“足以活血御寒。”清代北京人大多是在秋冬天寒时踢毽子,因此它也成为年节“岁时”活动。清代时,广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会,热闹的元宵节也因为踢毽子活动,更为缤纷绚烂。

中国许多城乡都有踢毽子的风俗,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称号,家家户户少不了毽子,过新年时,大家更是呼朋引伴,上街踢毽子去,街上处处彩毽纷飞,十分热闹。时至今日,好玩又可以健身的踢毽子游戏,已成为深受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之一。@*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