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石吉:自然美感的形而上思维

巫石吉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9日讯】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阅读思考上,爱默生说:“创造性的阅读。”阅读不只是创造力,既然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当下就是生命的永恒,我们更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

生命,原来就是一首生命之歌。透过阅读,学会欣赏,就可拥有美感思维,进而拥有美丽人生。

阅读让我们不再庸俗,古人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似乎以我们喜欢阅读思考写作的人而言,三日已经太长,透过阅读写作,让自己的心灵活跃了起来,可以与一切人杰之秀相互感应交流彼此的哲思偶感,又能感通悟透无极的时空,这份美妙的怡然自得,想必已经超越了当下时空的思维,超脱了此时此刻的生命束缚,能形而上的提升升华到哲学智慧的箴言中。

喜欢安静独处的人必定喜爱读书。所以孤独的另一良伴是好书。而夜深人静时就是阅读思考最佳的舞台。透过李白的花间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是诗仙,他也一定是个爱读书思考的诗人,特别是在月下独饮的孤独,透过诗人的神奇想像,让明月也鲜活了起来,连影子也富有生命的光辉,使得后人歌咏玩味于诗仙的浪漫的诗情画意中。

灵感始终不是必然发生,但是形而上的神来之笔,佳作诗文必定来自偶然偶发的灵感,透过美的心灵的灵秀之气,将空灵的自然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其实,美的心灵总有形而上的智慧,这智慧就是一种“道”,可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意犹未尽,梦里还神游不已。

谈到“道”,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

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务必请你说个具体的地方。”

庄子说:“在蝼蚁之中。”

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么下贱的地方呢?”

庄子说:“在稻田的稻草里。”

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下贱呢?”

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

东郭子说:“怎么又更低一层呢?”

庄子说:“在大小便里。”

东郭子听了以后不再吭声。

庄子说“道”,是朴实无华的自然之美;美在人心,美在人的心灵,美在人的胸怀,美在人顿悟道理,美无处不在。美中之美,美极了,然而美有完美的吗?应该没有才对,我们对于唐朝人审美的标准如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丰腴体态的美,然而在宋朝人的眼里,那不是美,真正的美是巧笑倩兮,婀娜多姿,体态轻盈的有点惹人爱怜的灵秀之美。所以说,美在人心,美在流行时代的观点,美在内心的自然之美,那不只是美,还是真与善的融合,有了真善的因素在里面,美就自然而然产生,“自然就是美”。

在我的体验里,不期然的自然写作文章,常有不可多得的好文章,苏轼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里的“天成”有自然去雕琢的意味,不要刻意想要写些什么?发抒心中阅读体悟的心得,偶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佳思,透过心灵妙手的烹调,自然能烹煮出一道道天上人间的美味佳肴来,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让后人传颂歌咏不已,妙的是当时的情境与时空背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咏诗为文,下笔如有神助,写完【兰亭序】后,王羲之又重复写了同样内容的作品,可是再也写不出当时的意境,似乎说明一件事,不管文章或书画艺术,“艺术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说是最能描述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历程。

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都足以说明读书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可提升人的心灵,改变人的气质,升华人的美感情操,让美的精灵透过阅读思考也活化了起来,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美的精灵,那是自己想像的一个写作或练习书法的艺术灵魂,有时候它会与我躯体合而为一,产生神奇的创作灵感,仿佛“神将相之”的神妙境界,那是浓得化不开的深刻感受。

一般时候美的精灵常与我分开,此时唤醒它的灵魂与我融合在一起的,便是透过读书思考的定静功夫,或者是练习书法的专一神情,方能唤起美的精灵常驻我心灵深处,让自己透过二元一体的神奇魔力,书写出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或者是形而上的书法作品来,苏东坡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那是很高的境界,经过数十年苦思专一的读书诗文与书画创作的积累功夫,像蚕吃桑叶吐丝一般,把古人的优雅高古的智慧经典,古今书画与自然的结合,灵化成自己的艺术风格,那已经是拥有自己的风骨风格,在艺术的内涵上展露出不俗的风貌,已是司马迁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是容易的事,然而淮南子说:“名可彊立,功可彊成。”需要与天相感应,这里的天不一定指的是上天,可以诠释成自然界,如果以自然界的说法,那更是格局宏伟壮阔,已经不单只是上天格局气度而已,而是天地人三才的全面性思维与考量。这里面透过人的思考思维出因缘际会的“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此乃程明道的诗里的一段话,却把司马迁的箴言诠释得淋漓尽致,直指核心。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中的“通古今之变”,在这里有创作过程的意涵,如果以佛教的“因果论”,那“通古今之变”便是前因,“成一家之言”才是后果。但是在我的思考过程中,前因后果之间有时空的因素在里面,就是气的成分,尝试把南怀瑾的“精思入神”推演成“精气神”,“精思入神”中的“思入”是一种时空下思考的气的流动,这种气可以是清气、浊气、上气、下气、神气、晦气等等,不同的气产生不同的结果,形而上的书画诗文,在内涵上展现的就是清雅之气,透过精益求精,将这股清气融入美的精灵,灵化后的就是神采飞扬的不朽神品。

如果以此推论,“通古今之变”便成了“精气神”中的气,而且是与时空宇宙相容合的清气,“成一家之言”已然成了神奇神妙的“精气神”中的神啰!

可不是吗?透过想像与逻辑推理,可以把一句话,一段箴言,诠释得微妙为俏,美不胜收,颇有天外飞来一笔的神奇巧思,令人赞叹不已,这才是真正“成一家之言”的神会,需要透过心诚则灵的生命意志,才有办法将有志有识有恒中的志力发挥到无远弗届的境界中。

弘一大师的偈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求一个与天与自然相感应的圆满圆融圆通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前些日子上课时,发现讲桌上多了一瓶矿泉水,原本一瓶矿泉水也没什么,当我问到这是谁的?学生笑得非常开心,这是意料中的事情,此时,有一位学生举手了,我知道这是他掉在地上被同学捡起来的,正当我要拿给他时,看到矿泉水的名称取名为“观自在”,让自己惊讶不已。
  • 阅读思考彻底改变了我生命的品味、生命的心的方向、灵魂的深度;加之,阅读思考写作生活的进行让我的心胸和视野更加宽阔舒朗起来,我努力从个人小我慢慢融入大环境的转变,从个人狭隘的空间向整个人生和社会的触角延伸,试图以更大的心灵境界作一转念转变。
  • 最近读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在普遍性的哲学思考原则中,尼采只确立两点:
  • 培根说:“人即心灵,心灵即知识。一般人知道些什么,他就是什么?”
  • 爱因斯坦说:“在阅读过程中,他找到了阅读的方法,在所阅读的书籍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
  • 康德认为:“没有感性, 则无对象呈现给我们。 没有悟性, 则对象无法被思考。 没有内容的思考是空的, 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的。”
  • 泰戈尔的这首诗颇耐人寻味,让我联想起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至少体验一次大挫折,学习承受失败,并且学会反抗。据说,从没有摔过跤的人不会真正学会骑马,好钢经得起烈火烧冰水淬。
  • 夏多布里昂把他的自传取名为《墓中回忆录》,对此一般人似乎很难理解。一个人预先置身于墓中,从死出发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就会具备一种根本的诚实,因为这时他面对的是自己和上帝。人只有在面对他人时才需要掩饰或撒谎,自欺者所面对的也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自己在他人面前扮演的角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