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心得

平凡中的不平凡

身穿一件红色衬衫,领口别上一个很精致的徽章,个子不高,脸上的表情沉稳、内敛,却不经意透露出自信,和年轻人特有的青涩,这是我对惇伟的第一印象。

因为笔者在学校亲师报上写了一篇有关安亲班的文章,新港文教基金会要我去采访一位从小几乎没参加过所谓安亲班、才艺班的杰出青年,那就是现担任英国牛津大学生化系博士后研究员的许惇伟。想要了解他的成长过程和求学经历,并挖掘出宝贵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不是顶尖 却清楚自己要什么

惇伟回忆从小学到高中,课业成绩并不突出,维持在中上程度而已。但他很明白自己对生物科学方面特别感兴趣,所以就在他中兴大学农艺系二年级时,他敲了教授的门,主动表示希望参与实验研究,就这样他一头栽进实验室。后来保送阳明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毕业后至中研院分生所担任三年助理研究员,而后申请到英国牛津大学全额奖学金,四年后拿到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他很欣赏牛津大学让学生有多方面接触其他领域的机会,本着全人教育的理念,从生活上让各科系学生混和住宿,再加上社团、活动等等,帮助学生打开视野,看见更宽阔的世界。

“不要太早设框,让学生多方尝试,找到自己的最爱。”是他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什么样的家庭 造就什么样的孩子

惇伟来自双薪家庭,许爸爸甫自虎尾科技大学退休,许妈妈也从中华电信公司退休下来。

学哲学的许爸爸怎么看待孩子的教育?请听他娓娓道来:整个教育范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做人准则,如孝道、尊师、四维八德等传统,是永远都不变的,孩子必须要遵守;其次是可商量的部分,透过孩子和父母的沟通而来的;第三是孩子自己做决定的部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除了第一部分不变,第二部分渐渐减少,第三部分会慢慢增加。他认为只要是正当的都不反对,做家长的只要在旁关注一下,不让他走偏,采支持而不干涉的态度即可。

正因为开明的作风,许爸爸不强迫孩子非得参加什么才艺班,知道他喜欢生物,对他的投资就是一个可供动手捏塑的大沙盘,尽量让他接近大自然,和一部部自然科学的百科全书。

当同事问起许妈妈:“你家孩子上什么才艺班?”时,许妈妈窘得无言以对,回家谈起此事,豁达的许爸爸告诉她,下次别人再问起,就说我家孩子上“灌蟋蟀、堆沙堆、抓小鸟”的才艺课,是老师敎不来的呢!

惇伟就在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的家庭里,快乐的做他自己。

妈妈眼中的他

“这孩子从小就很乖,从不让大人操心。”许妈妈强调着。“本来准备一些积蓄,打算供他出国深造,他很争气,不但申请到全额奖学金,省吃俭用,没花到家里钱。难得的是,在国外,每逢周六周日,一定打电话回来跟爷爷奶奶问安。”说到这儿,一旁听着的惇伟却皱起眉头说:“这不是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吗?”

虽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试问,时下年轻人,有几人具备此美德呢?许爸爸讲的“孝道”基本做人原则,惇伟可是谨记在心呀!

每天一段“静下来”的时光

许爸爸要求孩子功课方面,只要字写得端正,数学基本计算能力好就可以了,成绩、名次不是重点。但他坚持每天新闻报导看完后,电视关掉,一段全家“静下来”的时间。爸爸看书,孩子看书、写功课,甚至发呆想事情都好,每天一段沉淀时间,“静心做事”的定力由此培养出来。我想惇伟能乐在实验室做研究,可能也是受此影响吧!

衷心的建议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力加在孩子身上,和人攀比、怕丢面子的心要放下,要真正尊重孩子的兴趣”这是惇伟最想跟家长们提出的建议。

对学校老师他想说的是:“不要要求太多的标准答案,过度追求评量的标准化,会扼杀孩子很多思考的空间”。

至于对学子们,他鼓励要不断的问自己到底要什么?多做尝试,找出属于自己的路。

“本着善念,多考虑别人,自然就会考虑孩子的真正需要”、“只要孩子选择的路是他喜欢的、有能力的,就鼓励他。”许爸爸的话引人深省,简单道理,却道破一切玄机。

融合中西 现代教育的典范

笔者采访至此,深深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我们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以中国固有的传统伦理道德,教给孩子做人处事的准则;以西方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性的想法,帮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棒下出孝子”或“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走极端的做法,都是不符合新世纪的教育方式。

感谢惇伟一家人,愿此文带动更多人深思力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