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星尘号”推手 旅美科学家邹哲

人气 10
标签:

【大纪元3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褚卢生洛杉矶特稿)自今年以来,两名青年时期从台湾来到新大陆的留学生,相继成为美国社会卓然有成的榜样,关于他们的报导陆续出现在许多媒体的要闻版,其中李安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成就已是家喻户晓,而有关邹哲(Peter Tsou)的科学研究也是备受国际学术界推崇。

与李安自国立艺专毕业后来美的情形相比,邹哲是中学时期来到加州,大学阶段主修系统工程,先在柏克来加大攻读,继而转到同属加州大学系统的洛杉矶加大取得博士学位。

就邹哲而言,一九七五年是影响他一生的关键年,当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太空总署位于加州帕沙迪那的喷射推进实验室。

目前担任“星尘号”计划副首席发言人的邹哲回忆说,采集彗星尘埃虽然是他近十年专注的目标,其实早于一九八一年已经开始孕育。

直到一九九四年,“星尘号”计划终于被太空总署接受,这也是邹哲向计划部门提出的第十三个太空探索计划。“星尘号”太空梭后来在一九九九年升空,并于二零零四年穿越维尔德二号(Wild 2)彗星的边缘,完成采集星尘样本后返航。

邹哲指出,“星尘计划”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不需要劳师动众的把一艘太空船降落到外星球上,而只是进入彗星的外缘,在近距离吸纳彗星飞行时“洒落”的尘埃和物质,在花费上节省得多。

其次是因为计划本身具体可行。邹哲透露,当他第一次向审查小组提出“稀密棉”(Areo-gel)的做法时,并不是顺利“达阵”。

但是具有信心的他,不屈不挠的利用数年的时间埋首于实验室做研究,当接近成熟时,又先把它放到美国太空梭及国际太空站上演练,最后在一九九四年向科学界证明成功的概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

邹哲形容“稀密棉”在工业界又被称为“气凝胶”,外观有些类似可食用的果冻,是由二氧化硅提炼而来,结构密度有如洗浴用的海绵,其间有许多空隙,一旦尘埃从高速飞行的彗星上洒落时,可以停留在其中的空间,由太空船带回地球。

基于对气凝胶功能的深入研究,邹哲曾于二零零二年时名列金氏世界纪录,而今年一月十五日美国媒体广泛报导“星尘号”任务成功返回降落地球时,都以他双手捧起一片不规则形状的稀密棉模型做为图与文的焦点。

过去两个月,邹哲的主要任务从加州移到德州休士顿的詹森太空中心,在那里由他居间协调一百余位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对稀密棉展开过滤工作。邹哲形容“星尘号”的成果出人意料的丰硕,因为停留在空隙间的彗星尘埃难以数计,有些小到难以用肉眼发现,最保守的估计也有数百万粒。

根据洛杉矶时报三月十四日刊出的新闻标题“Stardust Mission Finds Fire and Ice”,意思是说,这些尘粒有经历高温的透明粒子,也有长久处于低温如冰点以下的黑色原始尘灰。

报导说,由于数量多,尘粒完整,最后的化验结果可能推翻太阳系诞生的理论,为宇宙形成提出新的解释,因为那些尘粒都是数十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遗留下来的最原始物质。

邹哲补充说,以目前的进度推算,数百万粒尘埃可能需时五至六年才能“发掘”完毕,在时间上可能要让大家耐心等候。

为此,不分国籍的太空科学界人士,最近都陆续表达希望从中窥知外太空物质的迫不及待心情,以及对宇宙碳、氧等元素产生过程的好奇。

为了早日揭开奥秘,缩短一窥究竟的时间,负责研究尘粒的柏克莱加大,也就是邹哲的母校,现在正公开召募有志于太空科学的人担任义工,希望大家一起来找出尘粒的位置,举凡有兴趣的人可以上网到http://stardustathome.ssl.berkeley.edu了解详情。

面对自己当初提出的计划,如今受到国际间如此般的重视,感受尤其深刻的邹哲说,他所服务的加州喷射推进室里,至少有百位以上在台湾出生、成长的年轻科学家正在默默的努力以赴,相信他们的一点一滴未来都会发光发热、受到科学界的肯定,进而让世人了解台湾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相关新闻
常下馆子加速肠胃老化
科学家发现忧郁能改变DNA
七合一疫苗 可望5年内问世
基甸: 那些质疑进化论的人到底是不是科学家?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