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范

人气 13

姓氏由来
  
范(fan4)姓出自祁姓,是陶唐的后裔,以地名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范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唐杜氏。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他有个儿子叫隰权,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他的儿子士蒍,以官为姓,子孙称为士氏。士蒍的孙子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593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国政。士会先得封邑随(今山西介休),后来又提到封邑范(在今河南范县),所以又称随会、范会,他的子孙后来分为士氏、范氏、随氏三支。儿子燮以范为氏,称为范权。曾任中军副帅,谥号范子文。燮的儿子范丐在晋平公时争权中失败,被赵氏、荀氏、韩氏等公卿赶出晋国。他的后代子孙遂以其先人士会曾食采于范邑,便以邑为氏。又据《通志‧氏族略》载:“范氏,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伊祁姓。自虞上为陶唐氏,夏为御龙氏,商为豕韦氏,周为唐杜氏。周衰奔晋,为范氏。”因此,史家也不认为,范氏出自刘姓,始祖为刘累。
  
姓氏分布
  
西周成王时,迁于杜。公元4世纪中叶,范氏迁入魏。西汉以前范氏部分人迁至南方。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范氏分布更为广泛。据范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元年,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径,是为范氏入闽始祖。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繁衍外,又分出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支派。
  
范氏这一显族着姓,在明代以来陆续迁台的范氏几乎遍及全省各地,不过,居住最多的是新竹县。在台湾范姓为台湾的第四十八大姓。在明清之际迁台最早的一个叫范文华的人,他在明末永历年间最先移台开基于现在的台南盐水镇旧营里。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662年)有叫范光儒的人从广东移到台湾下水港定居等等。有的进而迁至海外。宋代以前的范氏名人,大都出自今河南。
  
姓氏名人
  
范蠡: 即陶朱公。字少伯,春秋末楚国宛人,越国大夫。与宛令文种为友,随种入越事越王允常。勾践继立,用为谋臣。越为吴所败,文种守国,蠡乞成于吴,且随勾践为臣仆于吴三年。发既归,与文种戮力图强。勾践十五年,破吴都。二十二年越围吴,三年而灭吴,擢上将军。蠡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相传易名鸱夷子皮赴齐,治产获千万,复散财以去。旋入宋,止于陶,自称陶朱公。经商成巨富,卒于陶。着《范蠡》,已佚。
  
范增: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善计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国。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着《后汉书》,成纪传80卷。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复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
  
范宽: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百家姓溯源:邹
百家姓溯源:喻
百家姓溯源:柏
百家姓溯源: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