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昆山“奥灶馆”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到昆山,不能不吃奥灶面”。吃奥灶面最正宗的地方,便是位于昆山玉山镇亭林路上的奥灶馆,这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廊庭回绕,拥有千余平方米的古建筑,远远望去,显得古朴雄浑。

奥灶馆是昆山历史最长、久负盛名的传统面馆。它创始于清朝咸丰末年,是名扬沪宁一带的百年老店,虽历尽沧桑、起落频繁,但由于烹调技艺独特、味浓纯正而一直顾客盈门,名扬海外。主营正宗传统“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及苏帮菜,平均每天接待宾客2000多人次,确属昆山饮食精致的佼佼者。

奥灶馆前身叫“天香馆”。传说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时,途经昆山游览玉峰山景后腹中饥了,于是来到这家小面店吃了一碗红油爆鱼面,觉得味道无比鲜美,忙让太监打听烹制方法。但由于语言关系,太监似懂非懂,无奈只得急中生智面奏皇上:“红油面味道好,主要是面灶上的奥妙。”乾隆一听哈哈笑道:“面灶奥炒,奥妙的面灶”,从此这庄小面店就有了“奥灶面”的美称。

又有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之时,一日微服远足,不带随从。至晌午忽觉腹饿不堪,至半山桥已不能似往常那样潇洒。此时忽见一村舍前有位老妪正操杓烧面,那灶头龌龊异常。于是乾隆皇帝急向前恳请她盛了一碗,吃了一口,觉味道极佳。后来天子铭记在心,遂思赐“奥灶”之名,同“龌龊”两字谐音,从此便芳名远扬。后人不断提高发展了其汤料配方,采用清香四溢的丁香、沁人心脾的挂花、鸡汤、卤汁、茴香等十种香料精心调配而成,又加上强身祛邪的中药,此外葱香中伴有焦黄的熏鱼香,真是各种香的艺术调配才有如此美妙的效果。

奥灶馆的独特面点菜肴是:“红油爆鱼面”、“白汤卤鸭面”以及昆山传统的酱汁肉、虾仁拉丝蛋、三味圆等苏帮菜肴。

红油爆鱼面特点是:原汁原味、浓而不腻、五热一体、小料冲汤。所谓原汁原味是指一条青鱼从捕捞、宰杀、洗涤、直至入厨烹制,做到“鱼不落地”,保持清洁。鱼血、鱼肝、鱼油等也不废弃,用于吊汤,权作原汁鱼味汤。同时经大油锅爆制的青鱼块,完好地保持鱼的原味,使红油爆鱼既具浓烈的苏锡风味,又别具一味。

红油爆鱼面浓油擦酱,具有相当程度的保暖性,上桌的红油爆鱼面,宽汤细面,汁红油亮,鱼香扑鼻,细视时,却没有常见的热气,但当食客用筷将面轻轻一挑,热气腾然而起,此时细细体味,只觉得筷热、碗热(把碗浸入沸水中待用),碗内的面热(面捞出后不在温水里过)、汤热、交头更热(把爆鱼放在发镬里保热),达到油不沾碗,因而碗无余汤,即为人称道的奥灶馆独特之处“五热”,这是一般店家难以做到的。当地人有句口头语:“三九严寒冷如霜,踏进店堂心意快,吃面一碗全身暖,热面热汤热交头”。

“小料冲汤”是指不用大锅拼汤,而是根据需要现用现合,保持原汁原味。它还有“两重”的特点,即:重红油(汆爆鱼的熟油);重青就是多放蒜叶末子。不喜蒜味者可事前申明“免青”即可。

白汤卤鸭面的特点是:选料讲究,采用当年早秋新活鸭宰杀加工。卤煮是关键,葱姜提鲜除膻,套油文火,做到既鲜又酥而不烂,下面文火炖煮,上面密不透气,以保持卤鸭的原味不走失。三清”尤为重要,即:焯火血清漏清、吊汤沫打清、起镬油劈清。根据季节采用热缸冷下等盛放措施护缸。昆山卤鸭,行话称为白卤,本色清爽,皮肥肉嫩骨里香,色泽奶白略微黄,口尝微咸清鲜,淡而不薄,食而不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13年,绍兴人孙翼斋与义阿二人在湖滨仁和路开设了一个馄饨铺,但是生意比较清淡。孙翼斋觉得自己的点心不比别人差,他从《礼记‧中庸》中的“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得到启发,就写下“欲知我味,观料便知”八个大字,贴在门楣上,迎来顾客的好奇,生意日渐兴隆。后来孙翼斋自己开店,就从这八个字中取其三字,名为“知味观”,更是名噪一时,宾客纷至。
  • 在琉璃厂西街,有一家经营字画的百年老店——荣宝斋。有多少人知道,一百多年前,荣宝斋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店;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年荣宝斋曾经靠出售官员名录《缙绅录》而发家,分店遍布南京、上海?据有关史料所载,荣宝斋的前身是南纸店松竹斋,始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后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更名为荣宝斋,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历史。
  • “我以前,捉鲍鱼在全个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门老一辈的人说起我的名字都认识,就是最会捉鲍鱼那个!”年届七旬的塔门原居民黎雄(雄哥)回忆童年时光,语气顿时兴奋了起来,“我们没有东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鱼、虾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门岛,千帆竞发,渔获满满,“我们吃不起面包的,是吃鲍鱼、吃海胆长大!”原来那时候的塔门,面包比鲍鱼还矜贵,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
  • 黄历元月十五夜称“元宵”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呢?中原大陆幅员广,南北两地的风俗也常有差异,以“元宵”称圆子(汤圆)是起于何时呢?元宵吃圆子从何时成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说圆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汤圆”;还有人说有馅的圆子称“元宵”,无馅的圆子称“汤圆”,真是如此吗?
  • 黄历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年是龙年,岁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龙子、龙女,生肖属龙。然而,黄历新年和十二生肖并非华人专属,不同国家对于生肖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中亚国家哈萨克,今年的生肖是蜗牛而不是龙,属龙的人到这个国家就变成属蜗牛了。
  • 秋风起兮,七夕节又将来到。牛郎(牵牛)、织女与中华儿女相伴几千年,有情有义的婚姻,相许相牵的爱情,千百年来代代相传。七夕的一年一会,让人感叹之外,也让我们反思什么吗?
  • 黄历的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阳。“端午”处于纯阳之端。民间有俗谚“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为夏令时节防瘟辟毒的启动日。端午节的节俗很多,来源久远,背后蕴藏丰富的文化典故。一起来文化寻根:回顾端午节的九大节俗与故事。
  • 端午“五红”、“十二红”的养生饮食,都是观察时令,巧用时鲜,以促进身心健康的传统中医的养生方法,同时五行养生的原理也在其中体现。不管时代怎么推进,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节令过生活,上天自然赐给人最鲜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亚地区,收受嫁妆是一项古老的习俗,即结婚时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赠送金银首饰或其它值钱的东西。尽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这种做法,但该传统在民间仍然盛行。最新一项研究发现,随着近几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提升,印度陪嫁之风却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长安城内灯火通明。一群小伙儿身着橙衣手执黄色灯笼出场。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和管弦,他们在月光下跳跃腾挪,灯笼上下翻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