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漫谈】暮春时分话《兰亭》

明训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人相约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兰亭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正合赏玩。于是曲水流觞,吟诗作对,说是为行修褉仪式而聚,其实俨然就是东晋名流雅士舞文弄墨、徜徉山水之间的最佳写照。

俯仰宇宙,品察自然万物,王羲之有感而发,写下《兰亭序》记载了这次集会,也道出人生无常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大半部书法史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在王羲之融情于景加上心书相契的情况下诞生。

《兰亭序》并非问世后就是书法史上的宠儿,甚至直到初唐之前都没有留下关于《兰亭序》的评论和记载。相传《兰亭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再传到其弟子辨才手中,由于当时皇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四处探求,最后终于从辨才手中得到《兰亭序》。

唐太宗得此墨宝后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临摹多张,还命冯承素等人以双钩法拓摹,再以这些摹本让朝臣临习。由于后来刻本众多,唐朝以后的书法名家如“宋四家”苏、黄、米、蔡、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曾在《兰亭序》下过一番功夫。《兰亭序》的好不断为后代书家所发掘,人人临习,人人赞叹,《兰亭序》也就成为行书的代表作。时至今日,提及学行书,《兰亭序》依然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首选。

许多书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评价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贬,审美角度互异,品评内容自然不一。而能像《兰亭序》一样,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审美观念里都被奉为“神品”的情形,可谓少之又少。《兰亭序》通篇灵动活泼、畅快淋漓,但每一使转、提按,每一笔牵带,或连或断,都交待地清清楚楚,丝毫不失法度。变化多端的用笔化入结构章法,呈现出丰富多样的体态与疏密合宜的空间,“大小、长短、匾狭,均各还其态,率其自然”。妍美中带有遒劲,飘逸中又显圆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兰亭序》的美确实是爱好书法的人所难以抗拒,“天下第一行书”的赞誉千年来不曾稍损。然而中国艺术向来重视心灵世界的探索,强调作品精神层面的意涵。从这个角度来看,《兰亭序》叹为观止的书艺就不只是精湛的技巧所能完全概括。放诸天地之间、悠游山川的旷达,率真自然、天人合一的晋人风韵,这是《兰亭序》所投射出来的独特的生命情调,是她之所以迷人的重要质素,也是吸引我们与之对话的关键所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下的道理,散在万事,而统会于吾心。惟其散于万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实践的工夫,而后能实有诸己,这叫作学。惟其会于一心,故必加沉潜反复,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后能穷其精微,这叫作思。这两件缺一不可。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赋》,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赋》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他们的行止之善出于本心,犹如云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迹,在乱世中,他们的精神、义行受到上天的嘉许,人生非常精彩。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当也有一些启迪。本文讲的是一个仆人和一个贫儿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