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人才〈序下〉─ ─ 埋下梦的种籽

读书很苦,应该给点乐子,是我这些年来的参悟,我立誓许孩子一个美妙的童年。

读书、阅读一事,不是一时一刻可成,读出动机与快乐,比读成满分、抡元有意思多了,想比背有趣,动机比结果重要,因为读得好不等于有学问,第一名不代表厉害。

更何况,这个世界瞬息万变,前一分钟的真理,下一分钟便成了常识了,三十年前,我们不是都以为,人与猩猩是同一祖先?基因密码却推翻前述,发现我们与某一种老鼠更像兄弟,三亿一千万年前与鸡有着共同远祖,香蕉、芭乐都是我们的近亲,常识与知识总在一线之隔游移。

我有一个同学非常宝贝,他这样买水果:梨子三分之一斤,芭乐七分之六斤,柑橘五分之三斤,请问一共几斤?多少钱?结果呢?气得老板卖他神经病,拿着扫把追出来。

不知是否有人会这样上学,往东一百公尺,再转往西七百公尺,接着南行二百公尺,花了十五分钟到学校,请问直行花几分钟?儿子问我,这样上学会不会有神经病?我哑口无言。是啊,我们的学习为何离生活这么远?





《每个孩子都是人才》一书,我乔装成一个大侦探,查出人才的关键因素,日本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与我雷同,他们以日本杰出的一百六十位科学家与发明家进行调查,这些人在各自领域都有贡献,其中一百一十人是发明家、科学家,三十项以上的专利,另外五十人也有特殊成就,结果发现,这些都具备了以下的特质,包括恒心、坚持到底的决心、信心、精力充沛、不服输等等重要特质。

美国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研究,证明坚毅、自信、谨慎、好胜心、道德感,远远比智力更关键。

这本书很难面面俱到,我只打算以我的教育信念为经,实例为纬,再用散文的笔触勾串出一套让孩子活得自在演好人生的坦途,至于某些光鲜的理论,吸引人的妙法便不想再提了,教育不该只有迷炫的编术,资优儿教得出来、天才在你家、如何教出资赋优异的孩子等等听来耸动的口号,我无法下笔自圆其说。

这些年来,心理学家用心寻找理论,并且发现,有些才分真的来自遗传,学都学不会,比方说,学习语言一事,对有语言天分的人是小事,但不具语言天分者则是苦差事,运动、艺术、物理、数学等等亦复如此,后天用来修润先天的才分,比如你有美术的天分,再加以调教,便是好人才了,关于这一点我很想让父母明白,真的行行有状元,人人都拥一片天,找对自己的天空,比起拥有十八般武艺有用多了。

成绩永远不可能是人生占有一席之地,我希望有能力让父母明白,教育旨在教出一个求知者,而非背书家,知识本是一座海洋,它在等人掘取新的智慧,不是一味的苦记课本里陈旧的资料,因而考得高分、第一名,得了一个虚假的唤之为优秀的称号;读书不该使孩子读成死路一条,读得痛苦不堪,读出灰头土脸,让他们原本亮晶晶深邃的眸子,变得暗淡无光,以至于输掉人生。

孩子需要伯乐,而非催逼者。

人生的关键条件,其实不只是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快乐、自信、韧性、坚持到底的恒心、慈悲等等,心理学家称它为〈非智力因素〉;当然,读书并非全然一无是处,它的重要性在于替人找着合适的领域,爱读的人,理应进入学术的殿堂,从事研究、教学、实验等等作育英才,造福人类的工作,但…万一呢?

万一……一词,是我的重要信念之一,我相信不可能人人都走进学术殿堂,万一你孩子不属于这一挂的,父母应该收拾怨艾,给孩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机会,人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不丧失志气,外便有蓝天。

我偷偷在这本书中藏了感性与理性两种元素;理性的部分,提供了方法与对策,希望能给父母最直接的帮助;感性则源于我的反省,透过它重塑教育的本质、目的与意义,教育不是马戏团,教者不该只是驯兽师,专门训练很会杂耍的动物。

教育的真实意义,但盼没被遗忘。

我曾这样问过朋友:“读书干嘛?”

“找个好工作。”

“然后呢?”

“赚点钱。”

“然后呢?”

“过过好生活。”

但,这种教育环境下生产出来的孩子,有几个有生活品味?

我真的不得而知了。

这本书中藏匿许多我的反省,我当它是一粒种籽,种下它,等待成长、茁壮,美梦成真。

序末,我想邀你再次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如果努力之后,孩子杰出了,但很不快乐,平凡的,却很开心,你怎么选?

我选平凡,你呢?

读了书,取得学位,有了工作之后,你希望孩子以何种形式活着像……

人?

或者一部机器?

我选人,你呢?

最后,再想一想,但不用回答我:

自己是个懂得悠闲的生活家?

或者像部提款机的忙人、茫人、盲目的人?

游干桂写于闲闲居之流萤文坊@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