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类青年人有业不就

标签: ,

【大纪元10月17日讯】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青年失业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且显得越来越严峻,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课题。青年失业会给社会、家庭、个人均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7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6.5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失业者比重为 21.5%。登记失业人员中,有17.45万人正在申领失业保险金,占登记失业总数的65.8%,其中35岁以下的仅占8.2%。

据上海《劳动报》的一则报道说,一份专门的权威调查分析,目前有七类中国年轻人有业不就,分别是:

第一类是学历低、技能不占优势的青年人,他们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岗位,但又嫌工作苦、收入低而不愿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高不成,低不就,占30%左右。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对就业岗位期望值过高,过于挑剔,最后索性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心气高,认为低收入岗位使自己“屈才”,大约占15%.

第三类是从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他们总是用过去的工作与新工作做比较,新工作如果不比原来的工作好就不就业。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恋旧情结”始终解不开,大约占10%.

第四类是以工作太紧张、不适应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不好和希望再学习等理由自动离职的人。这一类人的特点是放弃了原有的工作,离职后以“休养”或“读书”为主,他们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

第五类是“创业幻想型”的年轻人,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项目,看什么都想干。这一类人的特点是,创业不成功,也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大约占到不就业人员的15%.

第六类是不停地变换工作岗位的人,他们形成习惯性跳槽,跳来跳去,最后“漂”落到社会上。一项调查显示,95%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存在“工作一年以后就 跳槽”的心态。这一类人的特点是,自恃学历高,能力强,所以频繁换工作,但往往因“一眼之差”,最后把工作弄丢了。这类人,占10%.

第七类是父母甘愿供养的人,他们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这一类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父母有能力供养他们,所以不急于就业。这类人,占10%.

大量青年失业不仅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失业后为了尽早找到好的工作,一些“能力”较强的青年人极易使用非正常的方法,如跑关系、找熟人、搞贿赂,而一些 “能力”较差的青年为了讨好招聘者,甚至还得心甘情愿地“作践自己”。这可能引发新一轮道德失范,对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对家庭而言,许多青年失业者躲在父母羽翼下生活,给家庭带来越来越重的负担。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1.2个失业人员。对于失业青年人个人而言,有的人则会对前途迷茫,生活空虚,对社会适应能力下降。@(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时事金扫描】摧毁上百无人机 乌导弹威胁莫斯科
【新闻大破解】中共22条极限施压台湾 已显无效
欧盟对华电动车关税如何发展 美欧做法有不同
旅游攻略出版商“孤独星球”退出中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