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见度越来越低

人气 28
标签:

【大纪元1月6日讯】香港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大气中的悬浮粒子不断增加,再加上高密度建筑物林立,风力微弱而无法吹走受污染的空气,致使香港的能见度有长期转差趋势。去年低能见度数字更创新高,其中有近66天视野模糊,能见度低于8公里,赤zP角机场的情况更糟糕,每年有超过87天处于混沌状态。

天文台昨日公布香港能见度长期变化的研究结果,天文台助理台长杨继兴指出,在香港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呈上升的趋势。“低能见度”是指撇除了雨、雾、薄雾后,能见度低于8公里的情况。

杨继兴说:“天文台总部出现低能见度时间百分比的上升速率,在1968至1986年间,为每10年0.8个百分点,其后显着加速。1986至2004年间,上升速率则为每10年5.7个百分点,是前期的7倍。在2004年,低能见度出现时间百分比达18%(差不多66天),是历年最高的,单月计算,2004年的2月、4月、6月、8月、9月、10月及12月这7个月也破了历来同月的记录。”

机场空气最差

至于赤zP角机场方面,情形也类似。2004年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百分比为24%(超过87天),是赤zP角历年最高的。单月计算,2004年2月、5月、6月、8月、9月、10月、11月及12月这8个月亦破了历来同月的记录。

在1997至2004这8年间,赤zP角机场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百分比平均为13%,远高于在1980至1982年机场兴建前,天文台人员在赤zP角岛所观测到的平均4%。

除了雾、薄雾及降雨等带水点的气象现象外,低能见度多是由于大气中的悬浮粒子吸收和散射可见光引起。在香港及华南其他地区,悬浮粒子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如工程、交通、火力发电、煮食、燃烧植物等产生。由于悬浮粒子随风传送及扩散,因此大气传送及扩散条件如风向、风速及大气稳定度对能见度都有一定影响。

在季节变化方面,天文台总部冬、春季出现低能见度的时间较多,夏、秋季较少。这跟香港在冬、春季普遍吹来自内陆的东北季候风及夏季和秋初吹来自海洋的西南季候风有关。在所有季节,低能见度出现的时间百分比都呈上升的趋势。

杨继兴指出,最大的变化在秋季,在80年代中期以前,秋天几乎无低能见度情况出现,80年代中期以后,低能见度出现得越来越频密,近几年的时间百分比已达到10%,这可能与秋季香港普遍吹来自内陆的东北季候风及内陆悬浮粒子源增多有关。


风弱难以吹散

在冬季和春季,低能见度每于微弱偏北季风抵达香港,或于影响香港的东北季候风缓和时发生。在夏季和秋初,当有热带气旋于香港的东面数百公里时,香港亦吹偏北或西北风及大气较为稳定,这时香港能见度亦较差。

在天文台总部,风速在1968至1986年间并无显着变化,但受到高密度城市发展影响,在1986至2004年间风力每10年下降每小时1.69公里(每秒0.47米)。风向方面,天文台出现偏西风的时间百分比在1968至1986年间亦没有显着变化,但在1968至1986年间每10年上升 3.4%。杨继兴认为这些风速及风向的变化可能是80年代中期至今,天文台总部能见度转差加剧的部分原因。

天文台于去年安装了一套卫星接收系统,每天接收美国太空总署的地球观测卫星的成像光谱仪(英文简称MODIS)图像。于2004年11月起将接收到的可见光图像放于天文台网站供公众浏览,这些图像显示烟雾分布情况。最近,天文台将从卫星接收到的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制成气溶胶(即悬浮粒子)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简称AOD)图像,由昨日起发放于天文台网站(http://www.weather.gov.hk/wxinfo/intersat/modis/satc.html)供公众浏览。这些图像可更突出地显示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能见度分布情况。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珠三角与香港空气污染程度高出美国标准2到5倍
香港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国际话题
港六公屋户瞒报物业被定罪
港社福界调查:九成半社工认为政府修例不恰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