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日治时代曾获全台茶叶“一等赏”–制茶世家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月4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蔡彰盛╱专访)许多人一到徐福钜夫妻的“壹等赏”观景茶园,多会好奇地问这个店名的由来,事实上,这个名字背后还有一段故事。

徐福钜说,他家的龙泉茶制法传到他已是第四代,他的曾曾祖父带着曾祖父徐水三兄弟,清光绪年间从桃园县观音乡迁到现在的龙潭与关西交界处,本来三兄弟都是佃农,穷得只有四条裤子轮流换穿,与客家歌“唐山过台湾、没半点钱”的拓荒背景极为相似。

但由于当地肥沃红土加上气候经常云雾缭绕,徐家兄弟孕育出的优质茶菁,在日治时代的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年 )时,即获得日本官方举办的全台湾茶叶比赛“特等奖”,日语称为“一等赏”,此后徐家便以种茶作为主力作物。

他说,经过曾祖父与祖父两代的努力,加上选对茶叶这项高经济作物,徐家最高峰期的茶业耕作面积曾广达两百公顷,民国七十年间前总统李登辉任职台湾省主席时,因为对当地茶叶的纯香甘洌留下深刻印象,还特别命名为“龙泉茶”。

随着父亲年纪增长,徐福钜体认到接棒的使命感,童年起就和茶一起成长的他,也决心种出最好的茶。

在将近十年的努力之后,徐福钜在八十七年终于又赢得茶叶比赛“特等奖”,距离上一次他曾祖父获得日治时代“一等赏”的荣耀,恰好一甲子。

夫唱妇随 邓玉珍舍高薪工作

记者蔡彰盛╱专访

在新竹县与桃园县交界的山上有一家观景茶园,在店里穿梭忙着泡茶招呼客人的老板娘,去年还是个掌管年营业额六亿多的汽车营业所所长,因为认同回归乡土的理念,辞掉人人称羡的高薪工作,回家与先生一起种茶卖茶。

今年才四十出头的邓玉珍在认识老公徐福钜之前,原本只是办公室的上班族,那时徐福钜已经在汽车公司做业务,婚后夫唱妇随,邓玉珍也辞去工作,跟着老公一起卖车,两夫妻业务都做得有声有色。

就在这个时候,徐福钜发现家传四代的种茶产业技术面临困境,眼见妻子事业越做越顺手,因此决定让妻子继续做售车业务,中年大转业的他,则回到关西、龙潭交界处的老家,从堆肥、改良茶株等基本农事学起,开始他十年漫长的种茶路。

另一方面,邓玉珍有了老公背后的全力支持,业绩扶摇直上,短短几年就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升任地区的营业所所长,一年为公司卖掉至少八百辆新车,年度营业额超过六亿,老板夸赞说,仅她这一家营业所,就比时下大多数企业还要赚钱。

带领旗下几十名业务员的邓玉珍,经常回到家时都已经是晚间十时许,孩子也都睡了。先生顾家外,还要付出心力照顾茶叶、招呼茶友,家人的辛苦,让邓玉珍逐渐萌生辞意,决定放下好不容易挣来的工作地位、头衔与优渥薪水,回家与先生一起打拼。

卸下营业所长的光环,邓玉珍夫妻俩只想做出最好的茶,让“龙泉”茶香传承下去。

茶界三老 接班叹无人

记者蔡彰盛╱专访

目前从事制茶技术改良的徐福钜说,他有一次去参加茶农集会时,发现在场最年轻的人竟是自己,其他茶农清一色“又光又白”,不是头发掉光就是花白;他也惊觉茶业界有“三老”,即“土地老、茶树老、茶农老”,年轻人若不再投入制茶业,台湾一百多年的制茶传统,恐有断层之虞。

徐福钜夫妻都说,中年转业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半途出家也很辛苦,一切都要从头学过,他夫妻俩是好在家中有土地、茶园,基本的舞台都有了,此外,过去他们作汽车销售业务时也攒了一点老本,可以在年过四十以后放心转业。

但他强调,只要有土地,就有踏实感,这让他们相信可以大胆去尝试转业。

徐福钜说,他十年前返乡种茶之际,发现土地因长期没休耕,地力早已匮乏,许久都没换栽的老茶树也长不出好茶叶,农村人力持续外流,也使得六十岁以下的茶农已不多见。

徐福钜说,他朝自卖自销方式经营的原因,主要源自他深感茶叶产销被层层剥削的痛苦,他说,真正种好茶菁、做好茶的茶农,无法从中获得相对的好价钱,以至于恶性循环,造成制茶工业中落。

他说,茶叶中间商、大盘商一面对消费者高价炒作茶叶行情,一面却向下剥削茶工厂,将成本价砍得血本全无,茶工厂只好再剥削茶农,茶农在没赚到钱的情况下,自然也不可能费心种出有机、新株的好茶,这就直接剥削了茶树。

徐福钜说,在这层层剥削的市场机制下,茶树成了最终的受害者,所以他要反其道而行,他自己堆肥引进新茶菁,为的就是把剥削问题,由下往上扭转过来。他也在贤内助的协助下,重新设计茶叶包装,让顾客喝顺口后,就可顺手买回做“等路”,既免除了中间商的剥削,更增加合理利润。

李登辉命名“龙泉茶” 打开知名度

记者蔡彰盛╱特稿

“龙泉茶”是生长于桃园县龙潭乡与新竹县关西镇交界地带的好茶,由于当地地势高且平坦,海拔超过三百公尺,全年高温多雨,晨昏薄雾笼罩,在此绝佳环境孕育的茶叶,品质、香气均称一流。

根据龙潭乡龙泉茶第一产销班指出,台湾的茶叶在清嘉庆年间即获得日本及英国大量收购,龙潭丘陵台地上的红土,则因酸性土壤加上底层厚厚的砾石不利稻作,却意外因富含铁质及排水良好等特质,成为种茶的绝佳处所。

六十年前左右,龙潭的茶树多属“青心乌龙”品种,生产白毫乌龙茶为主,即欧洲人誉为“东方美人”的椪风茶。

日治时代,日本人常举办茶叶比赛,直到徐家获得“一等赏”大奖后,日本人才注意到龙潭茶的特色。

不过在二次大战前后,台湾茶业受到外国茶低价倾销的影响,龙潭茶叶曾一度凋零;直到民国七十一年因荣获全国机采优良包种茶冠军,隔年获时任省主席的李登辉命名为“龙泉茶”,知名度才渐又打开。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