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要闻

鲔鱼王国走向国际

【大纪元1月1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郭芷瑄屏东县十七日电)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产试验所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今天在东港水产试验所举办“黄鳍鲔之养殖技术与南方海洋园区计划推动研讨会”,会中表示,黄鳍鲔养殖技术的成熟,将把鲔鱼王国─台湾推向国际。

参加研讨会的主要人员有屏东县副县长古源光、农委会副主委李健全、民主进步党籍屏东县立委曹启鸿、东港水试所海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俊辰等。

李健全表示,近年来,台湾的鲔鱼盛名已打入国际市场,每年东港的黑鲔鱼季打出响当当的名号,但因鲔鱼的蔚为风潮及大量捕获,国际组织积极要求台湾减少对黑鲔鱼、大目鲔等鱼类的捕获量,以免过度捕捞。

李健全说,正因如此,也带出了中、低层人工浮鱼礁及箱网养殖技术的全貌,更让黄鳍鲔的箱网养殖技术与海洋园区计划跃然浮出台面。

水试所研究团队指出,目前黄鳍鲔的海钓技术及箱网养殖的成果已见成效。

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浮渔礁的功能,吸引黄鳍鲔、正鲣、旗鱼、鬼头刀等多种渔类的聚集停留,再加以钓获,其中,以黄鳍鲔最多,小体型黄鳍鲔每年的捕获量约超过一千吨,相当于四十万至五十万尾。

研究团队指出,钓获后,予以箱网养殖,以不伤及黄鳍鲔表皮的方式将黄鳍鲔放入箱网中,经过一年的饲养,可长大到十公斤,两年便可到二十公斤的体型,最大更可长到一七六公斤,而且存活率高,这对渔民朋友来说,鲔鱼的捕捞成了合法化经营。

黄鳍鲔又被称为“金枪鱼”,成熟时的第二背鳍及肾鳍特别修长且呈金黄色而得名,游泳速度快,喜好接近岛屿附近海域,经过箱网养殖的黄鳍鲔,因食物充足,肌肉中的油脂含量高,养成后鱼体背部与腹肉脂肪含量都比野生鱼提高五至十倍,肉质更佳,是作为上好生鱼片的好材料。

东港水试所估计,每尾体重一公斤的幼鱼约值一百元,养殖二至三年后可达二十到三十公斤的上市体型,价值约一万元,可创造一百倍的产值。

近年来,东港水试所已在台湾西南海域投放中层人工鱼礁,创造丰富的渔场,水试所人员并成功协助业者开发活鱼捕捞、运输技术,将野生黄鳍鲔幼鱼运到小琉球及车城沿岸海域中进行箱网养殖,不但增加渔捞业者的收益,也建立渔捞业者与养殖业者间互利关系。

水试所指出,台湾虽为鲔鱼大国,但鲔资源的保育工作已是刻不容缓,藉由箱网养殖技术的利用,将可同时造福渔民,并尽保育鲔鱼类资源的国际责任,让鲔鱼王国的美称,永续留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