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朱

姓氏由来

  

朱(zhu1)姓有四种来源:

  

1、 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 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 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姓氏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姓氏名人

  

朱亥: 战国时魏人,以屠为业。时秦围赵邯郸,魏遣晋鄙率军救赵,因惧秦兵,便留军于邺,逗留观望。魏公子无忌得侯嬴献计盗得兵符,侯嬴又荐朱亥与之同行。至魏营,晋鄙疑信陵君有诈,朱亥即出袖中铁椎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朱士行:三国魏颖川(今河南省禹县)人。因感当时所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以理解,决定西行求法,是中国最早西行求法的僧人。

  

朱温:后梁太祖,五代梁王朝建立者。公元907年代唐称帝,后为其子友珪所杀。

  

朱熹:南宋时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徙居建阳考亭。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为同安主簿。时浙东大饥,乃单车按行境内,救荒革弊。庆元二年,落职罢祠。卒后追谥文。受业于李侗,得程颢、程颐之传,兼采周敦颐、张载等人学说,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弟子众多。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程朱学派,曾被韩胄视为伪学,加以禁止。有《四书章句集注》、《伊洛渊源录》、《名臣言行录》、《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人。初名重八、兴宗,字国瑞。幼年穷苦为僧。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兴部红巾军,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号“朱公子”,始改名取字。十五年,子兴死,子郭天叙阵亡,元璋独任元帅府事。十六年克集庆,改称应天府,遂称吴国公。与东张士诚、西陈友谅各占一地。攻杀陈友谅后称吴王。宋小明王龙凤十三年,始称吴元年,同年俘杀张士诚。次年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克大都,灭元。在位时,严惩贪污,以操之过急,不免冤滥。因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数万人。开国功臣多非善终,文人学士也多遭不幸。定八股取士之制。严禁百姓私往海外贸易,禁用白银交易。

  

朱载堉:明朝音律学家、数学家。

  

朱柏庐:清初居乡教授学生,治学用程、朱为本,提倡知行并进。其《治学格言》世称《朱子家训》,被后世视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本,影响深远。

  

朱轼:清江西高安人,字若瞻,号可亭。康熙三十三年进士。由知县累擢浙江巡抚,筑沿海石塘数百里。曾上疏请罢垦田,慎刑狱,又陈盐政利弊八条。卒谥文端。曾与蔡世远同辑《历代名臣传》、《历代循吏传》、《历代名儒传》,另有《周易传义合订》、《广惠编》、《朱文端公文集》等。@(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