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

戏曲漫谈:沪剧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流行于上海和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它起源于江南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这些“小山歌”受到弹词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滩簧(有的地方称花鼓戏),如苏滩(苏州)、杭州(杭州)、甬滩(宁波)、锡滩(无锡)等。自上海开辟为商埠后,各地滩簧相继进入上海演出,上海的本地滩簧,为了与其他滩簧有所区别,便称为“本滩”,也叫“申滩”,即沪剧的前身。

  

本滩最初的演唱形式为“对子戏”只有两个演员扮演一男一女两个角色,伴奏乐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锣,可随地演唱,后发展为有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登场人物在三个以上,已能演出情节较为复杂的剧目。

  

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演出。20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三十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在剧目取材方面,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1941年,成立了“上海沪剧社”,开始把申曲改称沪剧。

  

沪剧主要曲调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在音乐方面,经过长期吸收、发展,形成以二胡、扬琴、三弦、琵琶“四大件”为主的乐队。沪剧曲调柔和优美、委婉动听,富有江南的水乡气息和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