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闻

五四运动85年后的年轻人

【大纪元5月7日讯】(据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申华报导)今年五月四日是五四运动85周年纪念。1919年5月4日,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广大中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当时的中国政府准备在丧权辱国的合约上签字,出卖山东省的主权。五四运动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一场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蒙运动,而当时站在运动最前沿的都是中国的年轻人。

85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发生了什么变化?自由亚洲电台记者申华与北京研究知识份子思想史的学者丁东和美国耶鲁大学中国文化教授苏炜一起进行讨论。

记者:首先请问一下丁东先生,您觉得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和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相比有什么不同?

丁东:我觉得五四时期中国处于一个社会危急的关头,当时的中国青年,尤其是北京的大学生,一下子就成为整个中国社会舞台上的主流。

记者:当时处于一种危急关头,那么青年走上了街头,那么现在呢?现在在中国不是处于一种危急关头,那么现在的青年是怎么样子呢?

丁东:我觉得当前的大学生,就是没考上大学的就想怎么样考大学,考上大学的无非就想怎么找一个好工作,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也是出了问题。五四的时候大学生想的是民族的兴亡呀、国家的前途呀,现在和那时的精神状态区别很大。

记者:那么苏炜先生,您怎么看待上个世纪初期和二十一世纪的青年的区别呢?

苏 炜:一句很经常的话,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就像刚才丁东先生说的,那个时代的话题和那个时代青年面对的问题,与今天的时代是完全不一样,在这一点上来说,不同的青年有不同的追求,他们想的问题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觉得青年人有一点东西是很相近的,比如说他们的求知欲,他们对世界关注的那种方式,还有他们为社会献身,为社会服务的那种热情,我觉得应该是有一脉相承的。我在上周末接待了几个国内传媒的一些主编,他们很年轻,但是我感觉到他们都相当精彩,这让我很吃惊,他们的知识面、外语能力、对事件的了解,五四那个时代,也有一批相当精彩的年轻人,他们对事件的了解,也是让整个中国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窗口。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倒是感到安慰,因为他们继承了五四的精神。

记者:丁东先生,五四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对中国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影响,您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

丁东:譬如说,当时五四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等,他们对中国的影响是不用说了,包括后来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张国涛,包括后来中国某个民主党派的领导人许德珩,他们当时都是五四运动当中活跃的学生领袖,其实当时五四学生游行的规模并不大,但是从学生队伍当中出了对于后来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特别多,危急的时候比较容易让青年走上舞台的中央,在平常、一般的时候,轮不上青年人闯出那么显着的地位。

记者:那么苏炜先生,中国现在是和平时期,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社会并不是十全十美,是不是还是有很多需要青年有上前沿,关心民族前途、国家命运的事情?

苏 炜:当然,1989年天安门事件运动以后,那是青年人卷入政治运动最广泛的一个运动,但是,因为整个90年代以后的政治情况的紧缩,年轻人逐渐走向个人内心,90年代以来的青年人的倾向是非常个人化,但是你说他们真的就不关心社会、国家吗,我觉得不见得。

记者:最近有一个报导,就是说在南京的有些大学生,写了一本书叫做“泡妞必读”,那么丁东先生,您怎么看待现在大学生这个方面的体现?

丁东:现在的大学生,第一,比较多样,当然关心人类命运、国家前途的也有,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很普遍,追求个人感官刺激的以有,当然我也不想夸大他们太多,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就是现在和平时期,他就比较多元。

记者:现在评论中国知识份子的时候,总是说权儒主义,丁东先生您觉得现在在中国青年当中,是不是也有这种倾向呢?或是说追求名利的思想占据他们主要的考虑?

丁东:这个倾向还是比较明显,不是追求名就是追求利,就是要追求实惠。

记者:如果再次出现危急的话,中国青年还会像五四时期的中国青年那样,再次走到社会前面吗?

丁东:我的看法是,时事造英雄,如果再有时事,还是会造英雄。

苏 炜:我也同意这个看法,青年人就是青年人,如果这个时代有危机出现,而又有一定让他们发挥的空间,时事造英雄,同样会造出另一个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以上据自由亚洲电台录音整理)(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