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新闻

随笔:”新英国病”谁之过?

【大纪元5月26日讯】(BBC记者苏平)上星期谈到去超市,今天不妨看看手推车里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酒水和食品。

几天前,首相布莱尔说,酗酒正在迅速变成”新英国病”。据统计,周末晚上医院急诊部处理的病例之中,70%都与饮酒有关;醉酒滋事的犯罪率较前几年相比有所上升;据估计,现在每2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酒鬼”;12到15岁的少年中alcopops(含酒精的软饮料)的消费量过去几年迅速增加。

另一方面,大约每四个男人、每五个女人中就有一人患肥胖症。食品标准署说,过去十年间,六岁儿童患肥胖症的增加了一倍,十五岁青年患肥胖症的增加了三倍。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下一代英国人中40%都有可能患肥胖症。

酗酒正在成为”新英国病”,肥胖早就是众人皆知的”定时炸弹”。酒精和食品一时间仿佛成了威胁公共健康的”另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

是厂家不停地以更方便的垃圾食品、更稀罕的酒精饮料引诱我们?是商家没有促销健康食品、新鲜果汁?是璀璨的明星们推波助澜?是政府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还是爸爸、妈妈们无知无能?学校的食堂是否也有责任?

吃喝本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但也是牵涉到社会各方面的大问题,出了毛病时,怀疑一切容易,查清元凶却很难。现在这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大辩论,每人都指着对方的鼻子不依不饶,唯独广告受到了众人一致的口诛笔伐。

照吃不误

对食品和酒精的广告管理,目前英国的做法是政府指导与行业自律相结合。原则确实存在,但如何执行靠的是厂家自觉自愿。因此,广告、特别是针对儿童的广告也就经常被提到道义的高度加以评判。

今年三月,100多家健康和消费者组织一致呼吁政府立法禁止垃圾食品(也就是高糖、高盐、高脂的食品)广告。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也曾请求政府立法管理垃圾食品行业,同时特别指出,垃圾食品广告最”可恶”的做法就是请明星促销,因为这对儿童影响最大。父母们对此颇有同感,说电视广告夜以继日地狂轰滥炸,他们絮絮叨叨地说上一百遍,也比不上大明星莱因克尔一句”味道好极了”。

不上班,就有机会在家里看白天播的儿童电视节目。节目间隙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玩具广告外,全是糖果、饮料、零食和加糖的早餐麦片,再就是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等快餐店。食品标准署说,英国厂商每年花在推销垃圾食品上的广告经费高达2亿8千5百万英镑。

厂家舍得斥巨资,证明广告肯定有效。但厂家却以瑞典为例,试图证明不管做不做广告,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人们还是照吃不误。瑞典全盘禁止针对儿童推销的广告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但儿童的饮食习惯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令人欣慰的是,酒精类饮料的广告并不像食品广告一样铺天盖地,针对青少年专门设计的更是罕见。但一些厂家借”创新”之名逃避遵守行业守则的做法令慈善组织特别反感。比如说,把饮料桶做成管状,一旦拿起来,就不能再放下,必须一气喝完;最令家长不满意的则是一些广告中把喝酒与阳刚、性感、享乐联系在一起、变相推销喝酒之”酷”。

但是,禁止广告是唯一的出路吗?经过10多年的奋斗,美国早就禁止了香烟广告,一些城市更禁止在公共场所抽烟。但是,躲在厕所、街头抽烟的烟民仍然不在少数。垃圾食品、酗酒和抽烟一样,都是健康的大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果说有人不知道这一点,很难让人相信。再说了,从来也没有见过哪条广告告诉人必须一顿吃20个汉堡包。

人民战争

记得上个世纪,吸鸦片的中国人曾被讥讽为东亚病夫,因为,国民的体魄多多少少也代表着国家的兴衰和精神面貌。酗酒、肥胖事关公共健康,解决问题靠的是社会各界协调一致、共同努力,靠的是大规模围剿扫荡一般的全民战争。

现在这场对广告的口诛笔伐,我看不过是因为广告是”实权”最小的一方,是最容易攻击的小小替罪羊而已。一叶障目必将妨碍找到真正的祸首,辩论广告的影响固然有用,但却不足以解决问题,各个方面更不应该以此作为推迟行动的挡箭牌。

今年一月,食品标准署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得非常合乎常理。调查发现,大多数英国人其实都认为,改善儿童饮食习惯首先应该是父母的责任,然后依次是学校、厂商和广告。

下班后,身心疲惫,烤个比萨饼聊作晚餐。又给儿子一顿”垃圾食品”,心中颇有一点自责。手里举着一桶啤酒的老公站在一旁说,适可而止,应无大碍。听来颇有一番中庸哲学的味道。(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