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集

傅国涌:岂能将残疾人当道具

【大纪元5月25日讯】每年大概都只有到了全国助残日前后,助残才会成为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捐物、捐款者有之,以各种方式做好事、献爱心者有之。在某种意义上,以国家名义设立的这个 节日正在成为官员、富人乃至大学生们表演人道秀的日子。这一天,对真正需要帮助、渴望温暖的残疾人而言绝不是什么节日,而毋宁是一个小小的灾难,他们将被当作节日的道具,被一场接一场关心、关怀、关爱的名义所组织的联欢会、爱心活动以及电视摄影像镜头所淹没,他们身不由己地成了人们助残、献爱心的道具,成为一个广土众民的泱泱大国显示恩典、显示人道主义的道具。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健康的社会假如真的关注弱势群体,要给残疾人排忧解难,其实更多地应该体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而不是停留在某些轰轰烈烈的仪式化的”活动”中,更不是停留在一个”节日”上。不可否认现在由残疾人联合会所领导的助残事业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形式主义的成分太多,实质性的内容太少;口号喊得雷响,实际上来年毛毛雨也不下;只做表面的漂亮文章,不办实事。

残疾人联合会本来应该是残疾人自治的团体,由残疾人自行选举产生管理机构,接受所有残疾人的监督,致力于改变残疾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真正为全体残疾人谋利益、办实事,而不是整天玩弄文山会海、官样文章。而现在正好相反,残疾人联合会不过是个行政机关,一方衙门而已,掌权者多是当官做老爷,还要从中捞一把,捞名、捞利,处心积虑往上爬,整天做的无非是升官发财之类的美梦,哪里会真的把残疾人放在心中。我接触过一些残联的官员,都是些脑满肠肥的酒囊饭袋、投机小政客,这样的人掌握权力之后,除了把残疾人当作道具,作为自己仕途的敲门砖,或者发财致富的资源,还能有别的可能性吗?

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这样的观念,”只有残疾的社会,没有残疾的人”。中国人要达到这样的认识高度恐怕还需要时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那些陈旧、落伍的观念,以及僵化的、可笑的体制都必须尽快改变,现在不是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吗?这个”以人为本”中的”人”毫无疑问包括了残疾人在内,他们同样是社会的主人(是”本”而不是”末”),让他们真正融入主流社会,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更健全、更体面,我想这也应该成为”助残日”的目的所在。残疾人道具化的命运无非是全体中国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在所有中国人都没有争得人的地位和尊严之前,谈论尊重残疾人的话题确实不无奢侈之嫌。

但无论如何对待残疾人毕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从政府到社会,乃至每一个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层次的问题。残疾人最需要的是尊严、是平等对待。他们同样是人,对他们的尊重就是对我们自己的尊重,这样的尊重必须体现在平时的生活中。这种尊重要远比捐钱、捐东西来得重要。设立”全国助残日”已有14年了,从政府到社会在观念上并无太大的变化,说穿了还是歧视残疾人,不把他们当作人看待,对他们偶尔表现出的关心包括”助残日”的那些活动也只不过是一种表演。

其次是要解决的是实际层次的问题,比如开办针对残疾人的各类学校,加入国家的经费投入,保障他们就学的权利。比如逐步完善相关的公共设施,现在很多地方没有盲道、没有无障碍设施,公交车往往也没有方便肢残者上下车的设施。这些方面政府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真正使尊重、保障残疾人的人权成为”国家尊重保障人权”的一部分,必须对残联这个残疾人自己的团体进行改革,其中有一条应该成为共识,所有非残疾人退出残联,即使退一步讲,残联可以容纳部分身体健全的人,也不能再由那些政客来担任领导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残疾人的自治权,由残疾人自己来管理自己的事务,这一条都做不到,残疾人就不可能摆脱”道具”的命运。

──转自《议报》(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