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中国传统宅园建筑

【大纪元讯】利用自然条件,扩展宅院,在正宅旁边或后部,通过掇山、理水、置石、铺路、植树、栽花以及布置园林建筑小品等手法,建成的私家园林即宅园。

  魏晋以前,受皇家园林气派宏大、豪华铺张的影响,私家园林也以富丽、奢侈为特色。据文献所记载,茂陵富豪袁广汉在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园中重阁修廊,徘徊相连并聚石为山,引水为池,积沙为洲,植奇树异草,饲珍禽奇兽,就是大型宅园的一个例子。

  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止,士大夫阶层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营造宅园多追求再现自然,刻意创造一种小桥流水与田舍相映成趣的田园宁静风光。盛唐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文学艺术繁荣,诗人、画家往往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种植松、竹、桂、兰、菊等花木,建成富有自然情趣,充满诗情画意的宅园。如诗人兼画家王维在陕西蓝田营造的辋川别业, 诗人杜甫和白居易分别在四川成都和江西庐山建造的草堂,以及文学家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城南建造的宅园,在中国古代园林史上,都有记载。成都的杜甫草堂,至今仍保存完好,供游人瞻仰。晚唐到北宋,士大夫阶层身居市井,又要闹处寻幽,兴建宅园成为一种风气。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介绍了当时在唐朝一些庄园别墅旧址上,改建发展而来的私家园林19处。主要采取山水园的形式,在面积不大的园地里,低处凿池引水,高处堆土为山,依景建亭廊,布置自由灵活,注意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和动观与静观效果,是这些宅园的主要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造园理论和具体手法方面,明末已有专著《园冶》一书问世;在实践方面,除了大规模皇家园林的兴建以外,私人宅园的营造,也有空前的发展。在北方,以北京为代表,就有明代宅园50处多,清代宅园100多处,至今保存较完整。尚存或有遗址可查考的有50多处。其中,著名的恭王府花园占地近40亩,有大小20景,斋堂庭院曲折变幻,叠石堆山,曲廊亭榭,水塘花木,相映成趣,是研究明、清造园艺术不可多得的实例。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和扬州最为着称。它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特点,为经济富庶、人文荟萃的江南增添了色彩。像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和扬州的个园等,都是江南名园;还有上海的豫园,也曾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这些著名宅园,至今仍吸引着无数中外人士,不远千里来欣赏。

  中国传统的住宅格局,不论贫富,都习惯于采取封闭的院落形式。平民一般利用房前、房后或房屋之间的空地,载植花草树木,布置鱼缸山石,形成一块富有自然情趣的小天地,藉以满足室外活动和审美的要求。在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这种各具特色的小型庭院随处可见,它们是中国居住建筑文化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