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欣赏﹕秋浦歌

李白
font print 人气: 7400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17日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盛唐时期最有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雄奇豪放,飘逸不群,想像丰富,流转自然,音韵和美,体格多变。

  【字句浅释】缘:因为。个:这,此。秋霜:这里用来形容白发。

  【全诗串讲】我头上的白发长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绪也这样长。对着明亮的镜子,我的头发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来这模样!

  【言外之意】“曾记当年骑竹马,而今便是白头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的事情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就已经白发上头了?无怪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哀叹青春易逝、光阴难留、人生如梦。但李白与众不同,他一来就出口不凡:白发三千丈!猛一下把个满头银发的形象推到你的面前,而那雪白的银丝却一直飘洒流荡而去,消失在无穷远的地方!当这一震撼人心的镜头淡出以后,他才向你吐露内心的哀愁,指出白发是因愁而起,可知愁有多深!又用雪白而寒冷的秋霜描述象征老迈的白发,意味着走向老迈的过去是一个冷峻的现实,而对于“老之将至”这一警告,自己还是深感突然、手足无措,不免发出由衷的哀叹!

  一般人都怕“老”,但最怕的是紧跟在“老”后面的“死”。一般人都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本质毫无了解,又受了无神论者披着“科学”外衣的、反科学的“解释”的误导。然而,确实有许多人不怕死。他们明白“死”的真正意义,其中许多人还能预知死期,真正做到“视死如归”。读了此诗,如有“当头棒喝”之感,因而对“生”与“死”这个重大问题严肃地考虑,甚至探究一下“视死如归”者的人生妙谛,你就充分体现了这首千古名作的不朽价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站着一个观察外部世界、体验内心世界的“高度”。自己的全部感情、生活以至整个世界的景象,都被这个“高度”所决定、所限制,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并努力去提高它。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作者仅用二十个字,把读者带到一片幽静、清寒的境地:充塞天地间的全是洁白的雪,整个宇宙间万籁无声,一尘不染,清冷到令人生敬、生畏。而渔翁端坐其间、独自垂钓,愈显其清高孤傲,守志不渝,不为环境所动的超然品格。
  • 此诗仅只二十字,但有“声”有“色”,有景有情。作者以其诗人、画家兼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特殊敏感,对“情”“景”关系的深刻体验,加上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对自然理趣的潜心领悟,把握住空山人语和深林返照这一平常现象中所显示出的幽深境界和自然理趣,并以极其自然平淡的语言、看似漫不经心的口气,写出这微妙的美感,为历史留下了这一奇绝的诗篇。
  • 杜牧曾担任过刺史,王安石更是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都是朝廷的高官。可是他们羡慕的却是那些真正去掉人世间名利情执著的隐士。这其实就是古代名家的格局,身在红尘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
  •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此诗是白居易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反思;那种彻悟后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态。人生的历程,在学习和经历中成长,通过读圣贤书,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处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为题材的诗古来有很多人写,如何切入是关键。杨花为什么能独得东风意呢?因为它身轻啊!它没有那么多执著和负担,没有那么多牵挂;所以春风(东风)就能带着它们飞呀飞,它们如雪花飞舞,向着晴空向着阳光飞行,再也不回来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实,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所谓的“不如意”才是关键。杜甫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与春光做了个约定;“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如果到哪里都有美丽的春光陪伴,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