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心理

青少年失业问题的表象与实际

【大纪元12月23日讯】这一波自1996年开始的失业率提高过程中,一个引起关注的现象是青少年高失业率问题。根据主计处统计,2002年15-24岁劳动力的失业率高达11.9%,若进一步观察依年龄别区分的失业率,15-19岁和20-24岁劳动力的失业率分别为14.59%和11.31%,都超过2002年全体失业率5.17%的2倍以上。纯粹由“失业率”的数字来看,这么高的失业率似乎确实是相当严重的问题。青年的高失业率,常在教改政策讨论中被错误地引伸为所谓“高学历高失业”的问题,认为“大学生太多了”。行政院在日前更推出“青年职场体验计划”,计划以每人每个月领取8千元到1万元的津贴的方式,提供2000名青年到企业见习的机会,以抢救青年失业问题。

实际的情况如何呢?15-24岁是人生开始的阶段,许多攸关未来的重大决策,例如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否继续升学)和生涯职业的选择,都在这个阶段完成。继续升学与否,会影响到个人在劳动统计中是否被归类为劳动力的身份,而初入职场对于适合工作的搜寻,会影响到接受工作机会的意愿,进而影响到失业身份的归属。因此,探讨青少年的处境,除了失业率之外,更应该连同其他劳动力状态(分为就业、失业、非劳动力;非劳动力包括就学、家务等)一起观察,才能正确评估青少年高失业率的严重性。

如果将观察期间拉长,并按年龄区分来看,在15-19岁人口方面,失业率在1996年以前都在6%以下,1996年增为7.46%,为当年全体失业率2.60%的2.87倍。之后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4.59%,为全体失业率的2.82倍。换言之,青少年失业率向来都比全体失业率为高,近几年也随着全体失业率提高而快速增加。但是,15-19岁人口劳动力状态的最明显变化,就是由就学机会增加所导致“劳动参与率”(即就业与失业合计,占对应人口之比例)的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43.98%,快速下降至1996年的18.21%,再持续下降至2002年的12.86%。

15-19岁劳动参与率的下降,使得14.59%看似相当高的失业率,实际上代表的失业人口只占了同年龄人口的1.87%。当劳动参与率这么低时,只看失业率的数字大小,相当程度高估了问题的严重性。

同样地,在20-24岁人口方面,其失业率由1978年的3.77%,增加至1996年的6.72%,为当年全体失业率2.60%的2.58倍,之后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1.31%,为全体失业率的2.19倍。而其“劳动参与率”则由1978年的47.71%,慢慢增加至1987年的55.34%,之后因为大学和研究所的扩张,这些20-24岁人口的劳参率也稳定下降至2002年的49.94%,失业者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为5.65%。

换言之,如果不考虑15-24岁青少年劳动参与的情况,11.9%的失业率当然是相当严重的问题。但如果考量此一年龄层的人口,都还处于就学、就业、服兵役或者寻觅生涯工作的阶段,加上这几年由于受教育机会的增加,更使得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高失业率所代表的失业问题,比其他年龄层同样的失业率,其实所代表的严重性要小得多。──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