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瓷器和瓷窑

font print 人气: 41
【字号】    
   标签: tags:

宋代瓷器的特点是以釉装饰取胜,同时人们更为注重瓷器的产地和窑口,名窑生产的瓷器在当时已是人们争相购买和收藏的对象,宋名燥一时的名窑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此外还有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福建建阳窑等等,柴窑也是人们时常提及的名窑,但传世器物和文字资料均少见,因此直到现在对柴窑的认识依然不多。宋代是瓷器生产的第二个高潮,此时的瓷器不同的窑口有各自不同的独特风格,百花齐放、争妍斗艳。

元代瓷器生产开始向景德镇集中,元代瓷器重要的品种有被人称为“枢府瓷”的卵白釉瓷,闻名遐迩的青花瓷,还有刚刚在元问世的釉里红,以及各种单色釉瓷,蓝地白花瓷等等。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元青花瓷的研究工作在中国开展得较晚,而对元青花瓷的研究在西方国家,在本世纪50年代初即有不少论著。

元青花的呈色剂主要是用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作呈色剂,青料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钴,青花瓷出现后即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导地位尽管此时其它种类如青瓷,白瓷,单色釉瓷和其它彩绘瓷也在生产,但它们都无法和色彩幽雅、釉面洁白,生产工艺相对简单,适宜大量生产的青花瓷抗衡。

釉里红瓷的烧制难度颇高,要有控制适当的炉温,作为釉里红呈色剂的铜。在低温式氧化气氛下会烧成绿色或啡褐色,而过高的窑温又会把红烧飞,由于釉里红瓷在元晚期才出现,因此釉里红器真的发展和成熟并不在元代。但它为后世制作釉里红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在唐以前席地而坐,家俱多为低型,唐朝以后改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家俱也随之改为高型。墩这种坐具的出现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多为木腔鼓造型。坐墩属于高座具椅凳类,历来多作鼓动形,平顶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边沿各饰一周鼓钉,鼓又称鼓墩。由于它上面多覆盖一方丝绣织物,又名绣墩。瓷质绣墩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明代墩顶面普遍隆起,清代多为平面。明代宣德朝最为精美,但未发现传世品实物。
  • 如图所示的清康熙五彩牡丹纹大盘,带有明显的“克拉克”瓷或“芙蓉手”中国外销瓷的痕迹。
  • 上图所示的明龙泉窑划花海水纹碗,口径30釐米,属大海碗一类。碗内一周划6道上下起伏的波浪线,再在每个浪峰内划四五道长短不一的弧线,给人以海涛迭起,气势汹涌的感觉。碗外边饰正反方向成对的“对对回纹”,下划写意花卉。碗直口,腹深而丰满,圈足较高,给人以古拙稳重之感。胎厚体重,通体施青绿釉,发色纯正,圈足内无釉。为明龙泉瓷器之精品。
  • 定窑是古代神州五大瓷器制造名窑“定汝官哥钧”之冠﹐其旧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宋代隶属于定州),定州通天河潺潺地流过﹐水不仅养育了这里的百姓,还为古人的艺术史写下了辉煌的一笔。从通天河往西,唐、五代、宋、金﹐元的瓷窑逐渐延伸。公元607年到1279年的600年时间,奠定了定窑的历史地位。
  • 始于明永乐年间的锥拱工艺,是瓷器装饰技法之一,又称锥花。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表面划刻出龙凤、花草等细浅纹饰,再罩釉烧制。锥拱工艺一直延用至清,也有人称之为暗刻,如图9所示的清康熙青花暗刻缠枝莲大盘,盘内边饰青花锦纹,内暗刻造型生动多变的缠枝莲花,口沿有一道酱釉,沿袭明末清初的酱边装饰手法,有镶嵌金扣的视觉效果。薄胎,制作精细,釉面蒙润,品相完好。
  • 古陶瓷中瓷瓶造型十分丰富,通常也多作小口长身,根据口、颈、腹部的不同,分别有各种名称。瓷瓶在唐宋时开始流行,以后各朝代均有创新品种,开始为实用器,后为陈设器。产品大多施釉,装饰多为各色彩釉和绘画。
  • 白瓷是胎、釉均为白色的瓷器,始于北朝,隋、唐、五代白瓷工艺突飞猛进。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而德化白瓷也独树一帜,胎体细密,透光性好,白里透红,有“中国白”的美誉。
  • 唐代铜镜大发展,是中国古代铜镜艺术的顶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
  • 丝绸之路往新疆的南道,曾是中国汉代出阳关通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一条最早的国际交通大道。远在2,000多年前,金发碧眼的西方人,携了猫眼石、龙涎香和象牙,赶看狂吼的狮子,穿过荒原戈壁,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而汉朝的使团和商队则满载着丝绸、瓷器、铁器,携着联盟的斜交文书,也络绎不绝地在沙海大漠中西行,踏遍西域三十六国……而后来,有两位世界级的探险旅行家--中国的玄奘、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先后以九死一生的经历,为这条己经没落的古道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