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蜡染织绣(上)

font print 人气: 23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讯】中国的丝织物是何时出现的呢?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此后,经过殷商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织绣工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春秋、战国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马山发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丝织品、编结和刺绣等。丝织品的品种有绢、罗、纱、锦等。花纹有几何纹、菱形纹、S形纹等,几何纹中还饰有龙凤、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绣中,有绣衣、绣裤、绣袍等,绣地多用绢,用辫针绣出龙、凤、虎、三头鸟,以及草叶、枝蔓和花朵,线条流畅,技术高超。

  秦、汉

  秦汉的织绣工艺,尤其是汉代,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丝织品种更为丰富,有锦、绫、绮、罗、纱、绢、缟、纨等。

  汉代丝织的花纹,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吉祥文字、各种几何纹。汉代丝织的制作工艺已非常精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素纱禅衣,衣长128釐米,通袖长190釐米,只重49克,不到一两重,可见极为精巧。

  汉代刺绣的针法,主要是辫绣,也称锁子绣,其特点是针路整齐,绣线牢固。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绣实物,品种丰富,制作优美。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六朝时期的织锦,以四川生产的蜀锦为著名,《丹阳记》:”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见蜀锦是三国时魏国、吴国所争求的一种高级丝织品。

  六朝时期的织绣纹样,在继承汉代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它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形成几何分割线,而更加样式化。

  隋、唐

  唐代的织绣工艺十分发达。官府设有织染署专门管理生产,分工很细。民间的织绣生产几乎遍及全国,而且产量很大。

  唐代织绣工艺努力追求华丽的色彩效果。丝织的品种很多,而以织锦最著名,一般称为”唐锦”。它是用纬线起花,用二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的织法,形成一种经畦纹组织。因此,区别于唐代以前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称汉锦为”经锦”,称唐锦为”纬锦”。纬锦的优点是能织出复杂的装饰花纹和华丽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锦在传统的图案花纹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装饰纹样,所以它具有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唐锦的装饰花纹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散花等。

  唐代刺绣向着更精致的方向发展,因为它的基础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的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钱人家的小姐们,刺绣便成为她们消遣、养性和从事精神创造的唯一活动,渐渐形成了”闺绣”。

  宋

  宋代的丝织,在唐代的传统生产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宋代的织锦具有时代特色,称为宋锦。其特点是采用小朵花,规矩纹,有变化多样的八达晕、龟背纹、锁子纹、万字流水等,组织规则严整,色调沉静典雅。宋锦除作为服饰、赏赐及经济贸易外,还作为装裱书画的特用材料,为书画家所乐用。

  在丝织物中,缂丝是一种新兴的丝织品。缂丝有多种名称,如刻丝、克丝、兢丝等。缂丝主要是织作绘画或书法,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分化。宋代缂丝的主要产地,北宋时在河北定州,南宋时以云间(松江)为中心,名家辈出。

  宋代的刺绣针法精细,用色典雅;它也和缂丝一样,向欣赏品发展,成为后来的画绣。宋代刺绣由绣院组织生产管理,民间刺绣也较发达,并可作为商品出售。

──转自《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位来自杭州的二十岁聋哑女孩2003年10月7日创入'2003’(首届)中国小姐风采大赛上海赛区比赛暨上海小姐评选赛的复赛,她用优雅的手语及甜美的笑容向大家展示了自我,博得了全场唯一的掌声。这名女孩名叫郭玉良,身高一米七二,是工艺美术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多才多艺,擅长装饰画、油画和漫画,作品先后在省、市的比赛中获过奖,其无声的世界一样色彩缤纷.
  • 芜湖铁画是安徽芜湖市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
  •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 夏商周时代玉器的风格渐趋统一
  • 竹雕
  •   夏朝时期的青铜器

      夏代铜器在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中俱有发现,迄今所知的器种有爵、斝、戈、刀、戚、锥、凿、铃以及铜牌饰等。其中爵和斝或已成为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器形较粗简,采用单范或双范合铸的方法,器面光素或仅有简单的连珠纹和镂孔装饰。合金成分含量不稳定,容器胎质很薄,显示出初期青铜器的不成熟性。

  • 瓷器的历史大约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中国。瓷器是一种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岭土(kaolin)(一种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种矿物)以高温烧制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为西方的遗产。14世纪时首次从中国传入欧洲。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1940年代后期,尽管世界逐渐从二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但有些传统艺术和文化的元素却逐渐被削弱了,传统艺术中的真、善、美价值渐趋式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