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要闻

马国华文教育如逆水行舟绝难苟且图存

【大纪元1月28日讯】(中央社记者陈毓平吉隆坡二十八日专电)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在东南亚地区里,可说是最有系统与普及化,而在社会上的应用程度也逐渐提升,这是华社中有识之士长期努力不懈的维护与争取华教权益,才有今天的成果。

但是,有趣的现象是,马国华裔虽贵为立国有功臣民之一,而华裔政党代表也列席执政联盟成员党内,但却是内阁的弱者。往往议会通过许多不利华文教育的措施时,就必须由华社热中华教的人士奋身反弹,号召全体华社请愿反对,经过一波三折后,执政当局才会表示暂缓实施。如此周而复始,演出耐力较量的政治游戏。华教因此得以滋长,然而华教的危机也正潜伏其中。

马国华教界元老沈慕羽对到访的宏观电视海外摄影组与中央社记者,滔滔不绝的提出他对马国华文教育发展的看法。

被马国华社尊称为“华教之父”的沈慕羽现年已九一高龄,尚精神奕奕,思路清晰,谈吐更中气十足,而谈华教可说是他最在行的事。

他在三年前才卸下大马华教教师总会(教总)主席的重任,现在仍是教总的永久名誉顾问,以及其他十余个华团顾问。一周有五天,还得在一家保险公司兼做代理员工作。他笑称自己就像是个待不住的过动儿。

从一九三七年的芦沟桥事变,沈慕老便开始他的拯救民族与中华文化存亡运动,继而为华文教育权益,领导群伦奔走四方,甚至因此身系囹圄多次也不以为意。由青年、壮年、中年而至耄期之龄,把超过一甲子的时光与精神,无私的奉献给民族的文化教育,这在世界华文教育界里,恐怕难再找到第二位。

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他所作出的贡献,也早已获得华社的认同与敬仰。其他的回馈也包括中华民国行政院与侨委会个别颁赠交化奖章的褒扬。

但我们发觉,他骑脚踏车已有八十年的历史,而且是正规的上下班交通工具(只是晋入九十高龄,才改作运动之用)。这实在也算得上是一项可贵纪录。

他经常爱套用孙中山先生遗嘱开头那句“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却显得更为得意的指出,他致力的华教革命“凡”得更长远。只是他接着一定也会沉痛的表示,“革命尚未成功,同胞仍须努力。”

马国独立四十六年以来,单元教育政策始终是执政当局的利器,在施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引用一再修正的教育法令条规,企图淡化华社的维护华教权益斗志、弱化华教界内部精神,以及同化华社家长群中并无主见者心理。从而达到执政者“一个国家一种语文”的目标,而这也是华社最恐惧的“最终目标”。

为了达致这一目标,执政当局利用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国民教育(即马来文教育),而巧立各种名目抑制其他母语教育的生机。例如减少华校数目,短缺师资,课室不足等,无一不是母语教育发展的致命伤。

明显的,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将使大马的华裔放弃自己的文化,也就像其他地区的华裔被同化一般,而沦为貌似华人却不懂华文华语的另类人物。

沈慕老皱起眉头说,如果出现这种局面,那可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他强调,母语教育就是保存民族文化的前卫,没有了母语教育也就灭亡本身文化;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了灵魂,那已不算是某一种民族。

所以,他特别强调,华文教育能否长青不谢,最大程度上需靠华裔本身的感受与价值判断,而后择善固执,身体力行,展开民主的权益斗争,而且这是漫长无限期的抗争。直至一个真正表现全民政治公正、权益平等的民主社会出现为止。因此,目前阶段,华教犹如船行湍急逆流中,只有奋力向前划,那也是唯一的抉择了。

不过,他对于马国华教的前瞻仍然抱持乐观,因为海峡两岸的稳定局势与不断扩大的商机与商圈,都对华语文的使用有直接的功能性帮助,至少可减缓华教发展的一些阻碍与压力。

但是,他也慎重提醒,在多元种族国度里,各民族团结与包容是主要的立国基石,华裔力求母语文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融入当地社会的生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与履行公民的义务。这将是造福华教发展的另一不可或缺的力量。(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