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涝北旱成常态 7月还将遇超长热害

【大纪元2024年07月09日讯】(大纪元专题部记者徐亦扬报导)近期,中国南方遭遇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而在南方洪水泛滥的同时,中国北方则遭遇严重的旱情。南方大涝、北方大旱似乎已成为中国的常态。

7月5日下午,中国湖南省岳阳华容县团洲乡团北村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造成垸区被淹,导致房屋损坏和人员被迫转移,并已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

中国媒体报导称,洞庭湖决堤发生在7月5日下午3点30分左右,堤防缺口在当天晚间10点已达8米宽、150米长。截至7月6日上午11点,缺口已达226米长。

决堤后,当地居民开着多辆卡车试图封堵缺口。然而,网上的照片显示,路面被洪水冲断,卡车翻覆在地。中共当局也派了八辆卡车进行封堵,但由于水量过大,卡车全被冲走。当地居民对中国媒体记者表示,即便堵着中间,洪水依然会从两侧涌出,因此效果有限。

网民发布的视频显示,在洞庭湖决堤初期,当地政府用装满散沙的卡车封堵溃口,但毫无效果,堤坝溃口持续扩大。网上照片还显示,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许多民房只剩屋顶露出水面。

中国媒体称,湖南此前已遭受接近20天的强降雨,雨量多达864.7毫米,比常年雨量多出43.9%,创下自1961年以来雨量最高的一次。

今年以来,中国南方暴雨和洪涝灾害频发。近期,华中和华南地区暴雨不断,长江中下游多地发生洪灾,逾百万民众受灾。6月中旬,广东、广西、福建及湖南等省份遭遇强降雨,引发伤亡事件,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6月13日至19日,广西遭遇持续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桂林漓江水文站记录到超“30年一遇”的洪水。6月20日,桂林市有38个气象观测站录得超过历史最高纪录的降雨量。

梅州是广东省本次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6月16日,该市多地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平远县泗水镇24小时降水达369.3毫米,全市多地受灾严重。

受灾严重的蕉岭县新铺镇一名村民向中国媒体记者表示:“鸡鸭牛羊猪狗,还有家里的家具家电,全都完了。”多名村民提到,这是一次“从未见过”的大水。

蕉岭县一村庄,有一栋房屋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住户的父辈曾在房屋上标记过去的最大洪水,水位仅26厘米,且已有数十年未见。然而,这次水灾中,该房屋内的水位达到了3米,甚至淹至二层。

除了洪水本身,地质次生灾害也频繁发生。梅州南磜镇出现多处山体滑坡,由于不少房屋依山而建,山体随时可能塌方,危险性极大。同时,许多道路和桥梁也被洪水冲断。

除广东、广西两地之外,福建龙岩和湖南常德等地也遭受了严重的洪灾。

今年4月,以广东为主的珠江流域爆发了自1998年以来中国主要江河最早的一次洪水。随后,华南地区汛情不断,引发洪涝灾害。期间,梅州一段高速公路发生土方坍塌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中国北方遭遇酷暑干旱

就在中国南方遭遇洪涝灾害的同时,北方则持续高温,遭遇了酷暑和干旱。

进入5月份以来,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苏等省份的旱情持续加剧。到目前为止,重特大旱灾区域仍在扩大,严重影响了受灾地区农民的夏种。

6月中旬,高温持续笼罩中国北方多地。中共中央气象台称,这是北方地区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高温持续时间长,日最高气温呈现极端情况。

每年的5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中国的“三夏”(夏收、夏种、夏管)时节。华北中部、西北地区的冬小麦处于成熟收获期,华北南部、黄淮等地的夏玉米和夏大豆陆续处于播种阶段(在冬小麦收获后)。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北部、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等地的春玉米、水稻、大豆、棉花等春播作物也进入旺盛生长阶段。

高温干旱极端天气对农业影响很大,高温将加快土壤失墒,易导致缺苗断垄。此外,高温干旱也利于蝗虫、蚜虫等喜旱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发展。

中国多数地区7月将遇长热害

近日,中共气象部门警告称,预计7月份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将出现超长热浪,这可能会损害稻米和棉花的生产。

中共国家气候中心7月4日称,根据7月气候趋势预测,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存在高温热浪风险。华东南部、华中东南部、华南东部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高温热浪风险较高。农业上要防范高温热害导致棉花、早稻和晚稻等作物的减产风险。

本周,江淮、江南、华南等地将出现晴热天气,其中江南、华南等地超过35℃以上的高温日数可达4至8天。

今年6月,中国最高气温超过35℃的平均高温日共有2.6天,比常年同期多出0.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四多。高温日数明显偏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方,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及新疆南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至10天。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中国今夏回归“北旱南涝” 专家:厄尔尼诺来了
中国多地水灾 乌苏里江上游现最大洪水
南方8省现暴雨到特大暴雨 太湖现今年1号洪水
中国又迎来一个炎热夏天 高温天气更长更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