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发光”的花卉画:扬‧范‧海瑟姆的写实主义

扬‧范‧海瑟姆享有“花卉画家中的凤凰”美誉,他所绘“会发光”的花朵证明他历久不衰的艺术才华。
Michelle Plastrik撰文/吴约翰编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的作品《水果》(Fruit Piece)局部,1722年创作。洛杉矶盖蒂中心美术馆(Getty Center, Los Angeles)。(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5986
【字号】    

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是位出了名的神秘隐居型艺术家(1682─1749年),也是公认18世纪最杰出的荷兰静物花卉画家。他的作品因想像力丰富、具奢华感、色彩饱满、纹理细致,以及高度细致的写实而倍受尊崇。

这些成就的关键在于扬‧范‧海瑟姆谨慎且不怕麻烦地在画布上一层又一层地涂上薄釉彩的技巧。尽管许多人试图模仿,但同时代的画家都没有办法做到。

洛杉矶盖蒂中心美术馆(Getty Center)收藏了扬‧范‧海瑟姆在1722年创作的两幅杰作《花瓶》(Vase of Flowers)和《水果》(Fruit Piece)。这两幅画作显示他的才华经得起时间考验。

阿诺德‧布南(Arnold Boonen)的肖像作品《扬‧范‧海瑟姆》(Jan van Huysum),约1720年创作。油彩、画布。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 Amsterdam)。(公有领域)

保护作品与财产

扬‧范‧海瑟姆似乎注定要成为艺术家。他的父亲是艺术界常客,是一名画家与经销商,而海瑟姆的三兄弟也是同行。由于植物受限于其脆弱的本质与不同的生长季节,扬‧范‧海瑟姆不同于那个时代的作法,坚持以新鲜的花卉创作耀眼夺目的花卉画作品。

荷兰从过去到现在都是热爱园艺的国家。扬‧范‧海瑟姆住在阿姆斯特丹,那里在当时是荷兰共和国艺术、科学与全球贸易的中心。他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花卉样本,以便就近观察研究。此外,他也经常造访当地以及哈勒姆市(Haarlem)的植物苗圃。

扬‧范‧海瑟姆在构图中加入不同季节的花卉是他的艺术特色。所以有时候他需要花好几年才能完成一幅作品。这些技艺超凡的作品价值不菲,同时受到有文化涵养的艺术买家青睐,其中包括波兰和普鲁士国王、劳勃‧沃波尔爵士(Sir Robert Walpole)、黑森-卡塞尔伯爵(landgrave of Hesse-Kassel)、萨克森选帝侯(elector of Saxony)和奥尔良公爵(Duc d’Orléans)等。

扬‧范‧海瑟姆对花卉和准确度的热情,就跟他积极保护自己的作品和财产一样。据说就连自己的亲兄弟们也不准进入他的工作室,以免知道他是如何仅用颜料加上精湛的技艺,就能捕捉到花朵的甜美。扬‧范‧海瑟姆与当时其他成功的艺术家不同,他只收过一名学徒,但据说他太过苛求学生的技巧才造成指导告终。

扬‧范‧海瑟姆的画作一直到他后半辈子仍广受欢迎,他去世时已非常富有。艺术史学家认为,他在花卉和水果静物艺术上,不论技术或构图都是无可匹敌的。

标志性风格

盖蒂中心美术馆收藏的静物画《花瓶》和《水果》可能早就规划为一对画作。在扬‧范‧海瑟姆的时代,画家通常将花卉艺术和水果场景绘制在不同的画布上,目的是要让作品成对展出。这两幅画都可追溯至19世纪初同一个荷兰收藏家,保存在同一个家族,直到1870年代才被德国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收购。一个世纪多以来,这两件作品持续保留在他们身边,直到1982年才由盖蒂中心美术馆取得。

扬‧范‧海瑟姆的作品《花瓶》(Vase of Flowers),1722年创作。油彩、画板;80.3 x 61公分。洛杉矶盖蒂中心美术馆。(公有领域)

静物画《花瓶》反映出扬‧范‧海瑟姆的标志性风格。吸引观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奢华繁盛的花卉组合,有花蕾、盛开的花朵、即将凋谢的花瓣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花卉。画里昂贵、精美的品种包括秋牡丹(anemones)、报春花(auriculas)、康乃馨、翠雀花(delphiniums)、忍冬花(honeysuckles)、风信子(hyacinths)、牵牛花(morning glories)、水仙(narcissi)、牡丹(peonies)、玫瑰和郁金香(与荷兰有关的花卉)。盖蒂中心美术馆指出,这幅作品“以松散的金字塔形排列,花卉和绿色植物在花瓶里自由绽放。蝴蝶和其它昆虫在花丛间飞翔或爬行,水滴也清晰可见”。

整体画作的呈现无不令观赏者赞叹,想要仔细欣赏玩味,辨认出所有的花卉、昆虫和其它细节,例如每片叶片的叶脉、一朵朵花瓣以及底座边缘的鸟巢。此外,连艺术家的签名也非常写实,画得好像是刻在石材底座上一般。

扬‧范‧海瑟姆的《花瓶》(局部),1722年创作。(公有领域)

扬‧范‧海瑟姆运用戏剧性的光影效果在花束本身和周围营造出一种空间感。他时常把带有古韵的焦橙色红土花瓶安排在构图中。作品《花瓶》还展示了浮雕场景,有古典人物和可爱的小天使。扬‧范‧海瑟姆在歌颂大自然和捕捉原始风貌之间能拿捏平衡,同时透过优雅场景的编排,展现他深厚的植物学知识。

扬‧范‧海瑟姆在静物画《水果》(Fruit Piece)中,还把一些花卉置入丰盛的水果之中,水果有浆果、葡萄、甜瓜、桃子、李子和剥开的石榴。色彩缤纷的粗藤蔓穿插在食物和鲜花当中。盖蒂中心美术馆指出,在这个场景中,“艺术家结合了17世纪荷兰艺术的光亮写实主义与18世纪明亮色彩的特色……裂开和过熟的水果占满台面四处呈不规则排列,有些脱落的就成为昆虫的捕食对象”。背景附盖子的赤陶瓮充满曲线与韵律,为构图奠定基础。陶瓮上还可见刻有手持葡萄的小天使。

扬‧范‧海瑟姆的作品《水果》,1722年创作。油彩、画板;80 x 61公分。洛杉矶盖蒂中心美术馆。(公有领域)

《水果》显示扬‧范‧海瑟姆的静物画在光线与露天场景方面有着关键性的进展。根据静物画典型的背景来看,扬‧范‧海瑟姆的背景有着重大的改变,正如他《花瓶》中所见,背景呈中性,在直接照明下又显得相当深暗。《水果》的背景像是位于世外桃源般的森林景观中,右侧有一座古典雕塑和两个人物,在薄雾中清晰可见。再次强调,如果观赏者静心欣赏扬‧范‧海瑟姆作品中的微小细节,保证值回票价。

扬‧范‧海瑟姆的作品是荷兰传统静物画黄金时期的巅峰。这位“花卉画家里的凤凰”,不但开创崭新的构图,运用明亮色调,而且尝试新的颜料,创作出令人惊艳“会发光”的作品。美丽而丰盛的花卉配上水果,唤醒人们对自然与生命转瞬即逝的省思:最终,花朵会凋谢,水果会腐烂。然而,范‧海瑟姆的作品却历久不衰、永保新鲜。

原文:Jan van Huysum’s Blooms at the Getty Center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

作者:米歇尔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担任艺术顾问,现居纽约市。写作主题广泛,包括艺术史、艺术市场、博物馆、艺术博览会、特别展览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一定反映《大纪元时报》的立场。

责任编辑:茉莉◇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对于一位18世纪女性艺术家来说,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艺术生涯非同寻常。她出生于瑞士一个贫寒的画家之家,作为独生女,她仍接受了广泛的教育,在十几岁时就已展现出肖像画和歌剧演唱的惊人天赋。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这为她日后在国际上取得成功──成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家、欧洲上流社会的杰出女性奠定了基础。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