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

千年前吃雪槛冰盘消暑 风雅文化达到什么高度?

作者:允嘉徽
热天里吃冰消暑古今都爱。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6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夏天的溽暑里吃上一口冰,从想像延伸到品尝的一瞬都带来快意!在没有使用冰箱的时代,热天里的冰是生活中的一宝,广受欢迎。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一首咏冰的《冰赋》,写古代怎么“制冰”和“得冰”的事:“深山穷谷凌人凿,颁赐从来天下闻”、“睹颁冰之适至,喜烦暑之暂清”。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古以来朝廷颁冰、赐冰给官员都是天下“大事”,就说冰实在是夏天里让人盼望的东西。

古人藏冰制冰历史久远

古时候的冰,是取自天然的资源,在隆冬时从深山穷谷凿来封藏的,这种传统作法在周朝就有了。那时宫中管理冰的一切事物的有专职官员,周朝叫“凌人”,唐朝时,是由掌苑囿园池的令丞这些官职的人掌管冰务。他们在冬季时藏冰,于立春的前三天将冰纳入冰井中,到了春天第二个月开启冰井,这样慢慢提高冰井的温度,准备夏天时切割供给颁冰使用。

这些冰块,可以保鲜祭祀的食物,也用来保鲜宴席食物,还可以作餐饮。从文献中看古人的吃冰文化,宋代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历史高度。

宋代丰富的吃冰文化

宋朝在“初伏”日颁冰。“伏”日是夏季中最热的日子,有30-40天左右,前十天称为初伏。在宋朝不仅是官员们享用冰的恩赐,民间人士也能享用冰盘、冰点,而且吃冰已经很普遍,在当时形成一种消暑的流行风尚。

宋朝人对吃冰如何讲究呢?就好像日本饮食文化中的怀石料理可以比拟,要讲究时鲜,又要讲究饮食时整体环境气氛的营造。诗人李至的诗写着“茶煮颁冰味更长”,就说用“天然冰”来煮茶滋味更好,这是把冰引入饮茶文化中。除了用天然冰煮茶引出茶的隽永滋味,丰富饮茶的艺术之外,冰品的“冰雪”甜点,更引得天下人食指大动。

北宋民俗记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冰雪”在当时是一种甜点,有在街头巷尾贩卖的,此外更有高档的冰雪店。那时旧宋门外有两家最有名的冰雪店,店里吃冰雪用的是银器,用银盘装冰雪,用银汤匙吃冰雪,营造出相当高贵的时尚餐饮气氛。

用银器吃冰雪虽然豪华高尚,但还不是宋代吃冰文化的顶点,京都人的想像力远远不止于此。在一年中最热的那个月——“三伏月”,北宋人用“冰雪”创造出在酷暑天里乐逍遥的生活情趣。

夏日的清风能解热浪,夏日盛开的荷花能颐养心性,夏日的冰雪能给人大快朵颐,于是北宋人就在风亭水榭处结合了这些解暑元素,举行夏日赏冰雪雅宴,乘凉风赏新荷、吃“雪槛冰盘”来消暑。这些冰盘上的冰雪来自冬天的大雪柜。

古人冰盘上的冰雪来自冬天大自然的冰箱。 (Pixabay)

宋代的“雪槛冰盘”就是冰雪甜点的极品,那一盘冰镇的冰雪盘上可能摆上各种鲜果,装点出精致的夏日风采?或可能妆点着鲜花儿,青春悦目耐人寻味?冰雪细致绵密可能如雪花,伴随各种滋味的蜜汁入口即化?那样的夏日风物诗——“雪槛冰盘”……留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清凉感也伴随而至!@*#

资料来源:《周礼》《新唐书》《东京梦华录》

─点阅【璀璨中华文化】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