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陶母教子故事中的教养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子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子”等等。这些说法的流传都在告诉人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的陶母。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后人赞誉她为:“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陶母教子的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截发筵宾

有一次,陶侃的同郡好友范逵等人去拜访贤人,路遇大雪又天色将晚,便到陶侃家来投宿。可是,陶侃自幼丧父,家境非常的贫寒,根本招待不了客人。正在陶侃左右为难之时,陶母对陶侃说:“你先将客人留下,剩下的事我来想办法。家里即使什么都没有,做人也不能失礼。”

家里没有米、没有酒菜怎么办?陶侃的母亲便毫不犹豫地剪下她的长发(古时头发是不能轻易剪的),然后把头发卖给了邻居,用钱买来了酒菜;家里没有取暖的柴烧,他母亲就劈了屋角的边柱,让客人烧炉取暖;没有马料,就把铺在床上的稻草席扯出切碎喂马。陶母待客的诚意让范逵非常感动,于是便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

故事二:封坛退鲊

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主要监管渔业。一天,下属出差要路经陶侃的家乡,陶侃想起在乡间生活贫穷的母亲,便嘱托下属带了一坛县吏们常吃的鱼鲊(腌鱼)送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刚当个小官,就拿官衙里的东西假公济私给我,这不仅没让我高兴,反而让我担忧啊!”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回信,十分震惊,羞愧万分!他就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做一个清清白白、廉洁奉公的好官。

启发之语

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不是父母为他留下多少财富,而是父母教会他如何成为一个品学兼优、道德高尚的人。父母如果思想狭隘,只谋取眼前的利益,就会造成孩子从小自私自利甚至人格扭曲。

前一阵在新闻上看到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听说母亲怀了第二胎,害怕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和在家里的地位,就发疯似的哭闹,甚至对着母亲的肚子捶打,母亲非但没有责怪和教育她,还顺着她去医院堕胎;当听到因为怀孕月份已大,母亲又是高龄产妇,堕胎有生命危险医院不给做时,女孩不顾母亲的安危又在医院大声哭闹,甚至说出要自杀的言论,父母在旁边特别的无助,不知该怎么办。

这时我就在想,这个孩子才十岁多就如此的蛮横、不懂礼数,将来长大走入社会后会是什么样子?一旦遇到矛盾、遇到不如意的事时,他又会怎么处理呢?真是不敢想像。那么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又是谁造成的呢?

很多孩子的长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由于孩子的童真、可爱,不忍责骂或教导孩子,可是这就丧失了给孩子教育的最佳时间。再看看古代的陶母,家中虽然一贫如洗,她却尽最大的努力去招待陶侃的好友,教会儿子如何诚心的待人接物。在陶侃当官后,又退回鱼鲊,教导他如何做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官。在陶侃从小到大的教育中,陶母时时都在鞭策他做一个心胸宽大、正直无私的人,最终陶侃也做出了让世人称颂的政绩和战功。据史料记载,在陶侃的治理下“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路不拾遗”。

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

1不能一味的教育孩子不吃亏,而是要从自己的行为上教会孩子如何为人处事、为他人着想。

2不能轻视孩子的恶习,也不能一味的溺爱,即使有一点点不好的苗头也要及时纠正和教导,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3无论孩子多大、生活环境多好或多差,都不可在教育上有所放纵,父母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孩子永远的老师。

@

责任编辑: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