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铁面御史赵抃与包公齐名 打坐中悟道

文/周晓辉
华山(Shutterstock)
赵抃是中国历史上以“铁面御史”之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631
【字号】    
   标签: tags: , , ,

说到包拯包青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不过北宋另一位与包公齐名的刚正不阿的大臣赵抃(biàn),当下知晓的人恐怕不多了。他历经宋朝三位皇帝,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曾五任御史,他是中国历史上以“铁面御史”之誉载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

初露才干

赵抃,字阅道(一作悦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北宋诗人赵湘的孙子。年少时父母双亡,由长兄赵振抚养成人。他为人至孝,母亲早逝后,他曾在墓旁守孝三年。因生活贫苦,立事很早的他努力学习,并在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进士,出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即掌管司法的属官。

在职期间,有人在朝廷大赦前伪造官府印章,在大赦后使用,司法主官认为当处以死刑,赵抃却认为罪不当死,因为他“大赦前没有使用,大赦后没有制造”。主官对此表示认同,免了那人的死罪。

其后,赵抃先后任崇安、海陵、江原三县知县以及泗州通判,官声都很好。当时濠州知州不按规定给士卒发放衣食等物,兵士扬言要兵变。知州害怕,太阳还未下山就紧闭城门不办公。转运使令赵抃代他处理此事,赵抃到濠州后,如平时一样从容应对,安定了濠州兵士。

铁面御史震京师

翰林学士曾公亮虽然不认识赵抃,但听说他很有才干,就推举他任殿中侍御史。担任这个负责弹劾百官的职务后,忠正刚直的赵抃,即便是权贵也敢于弹劾,因此名震京师,人称“铁面御史”。

如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张贵妃(追谥温成皇后)病逝,刘沆以参知政事之职监办丧事,等到他为相后,仍兼职监护丧事。赵抃认为如此一身多职十分不妥当,应当免去其兼职。

赵抃还在朝堂上谏言说,要区分君子和小人,“小人虽然过失小,也应努力清除;君子不幸有了过失,却应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行。”

图为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宋元明).册.宋仁宗一》。(公有领域)
赵抃还在朝堂上谏言说,要区分君子和小人。图为清 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宋元明).册.宋仁宗一》。(公有领域)

入蜀为官 推中和之政

其后,赵抃请求出任浙江睦州知州,又迁任梓州路转运使,再改任益州(今四川、重庆、云南一带)知州。蜀地地处偏僻百姓贫弱,一些官吏胡作非为,有的州郡甚至公开行贿。

赵抃到益州后,对官场行贿之风深恶痛绝,他公开表示“绝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他率先以身作则,并采取举措杜绝行贿,蜀地之风气为之一变。

为了了解百姓疾苦,赵抃足迹踏遍益州。在一些贫穷的小镇,老百姓有的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朝廷命宫,见到赵抃来此,都非常高兴,而那些奸猾的官吏也不得不收敛。

其后,他被召回京城做了几年谏官,宋英宗即位后,赵抃加龙图阁直学士,再度到蜀地任职,出任成都知府。他随身携带的东西只有一琴一鹤,行装极简。之所以养鹤,是因为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要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赵抃对名利的淡泊由此可见。

此次在蜀地,他推行仁政。如他之前任职蜀地时,对假借神鬼之说骗人的罪行予以严惩,但这一次,当抓到犯同样罪行的人时,赵抃在查实他们并没有什么其它劣行时,便只惩治了首犯,其他人都予以释放,并解释说:“这不过是骗取酒食的把戏而已。”蜀人都很高兴。

英宗曾对大臣说:“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虔州为政严而不苛 

赵抃也担任过虔州知州。虔州在今天的江西境内,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赵抃到任后,施政严厉而不苛刻。他将政令下达给各地县令,并告诫他们可根据各地情况治理。县令们很开心,因此争相尽力治理所辖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各地监狱常常空无一人。

彼时,到广东广西两地任职的官员一旦死于任上,多半无法归葬,赵抃就造船百艘,并告知各郡守说:“官宦人家有无法回家的,都由我来帮助。”于是相继有很多人来求助,赵抃都给他们船只、盘缠。

船 浪
于是相继有很多人来求助,赵抃都给他们船只、盘缠。示意图,图为清 王时翼《岳阳大观轴》。(公有领域)

秉公执法

过了一段时间,仁宗又将赵抃召回京中,任其为侍御史知杂事,又改任度支副使,进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当时前任宰相贾昌朝在大名府(今河南境内)任郡守,赵抃按照规定要检查他的府库。贾昌朝派人告诉他以前的监司都没有查过,恐怕没有先例。赵抃回应说:“如果魏郡不查,其它郡就不会服气。”依旧坚持检查。这让贾昌朝很不高兴。

其后,仁宗下诏招募义勇乡兵,大名府没有招到足够的人,官吏当被惩罚者有八百多人。赵抃奉旨督查此事,了解情况后,他据实上奏:“河朔地区连年丰收,所以应征的人少,请陛下从宽处理,等到农闲时再说。”仁宗准奏,那些受罚的官吏也被免罪,后来在农闲时果然招到了足够的义勇乡兵。此时的贾昌朝才对赵抃心悦诚服。

反对变法

宋神宗即位后,再次任命赵抃在谏院任职,这时他已年近60岁。通常,近臣从成都回来都会担负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职,不会再当御史。对于大臣们的困惑,神宗解释说:“朕是想发挥他仗义直言的优点,是看重而不是小看他。”不久,又升赵抃为参知政事。赵抃感念神宗的知遇之恩,遇到朝政有任何不妥之处,总是上密折,神宗也经常亲自回复。

后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赵抃请求辞官。神宗不舍得如此忠直的臣子,于是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杭州知府,又改任青州(今山东)知府。当时京东正赶上旱灾、蝗灾,青州麦田多,但蝗虫飞到青州边境,却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老天爷大概也在帮这位直臣。

在青州任职时,他常想:一个人入狱,可能会导致十个人无法工作,如果搞株连,更会波及无辜之人,而且监狱中夏天有湿气,容易传播疫疾;冬天容易使人冻伤。有的人因为小的罪过就被常年羁押,有人因为一点牵连导致丧命,而且有狱卒监吏向犯人索贿,尤为可恨。因此他经常令人查阅各地监狱记录,以囚犯数目的多少来看有司是否贤明。如此一来,一年时间,郡、州、县各级官吏没有人敢随便羁押一人了。宋朝大家邵雍每每称赞这件善政。

当时京东正赶上旱灾、蝗灾,青州麦田多,但蝗虫飞到青州边境,却遇狂风阻遏,都落水被淹死。示意图,图为宋 许迪《野蔬草虫图》局部。(公有领域)

再到成都任职与越州救灾

过了一段时间,成都那边出现了戍卒闹事问题,神宗打算再次派赵抃前往蜀地,并与之商议。虽然此前从没有过朝廷大员任职蜀地的先例,但赵抃却答应了,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再任成都知府,只是临行前请神宗允许他便宜行事。

到了蜀地后,赵抃的治理方式较之前更为宽仁。一天,一名闹事的军队卒长立在堂上受审,赵抃对他说:“我与你年龄相当,当年我单身匹马入蜀,为天子镇抚一方。你也应当清廉谨慎威严地统率士卒,等到戍边期满,还可以分到些余财回家,这才是真正的为家人考虑。”卒长听罢,深以为然,从此不再闹事。很多人听说后,也相互转告,也不再闹事,蜀郡出现一片太平景象。

剑州有人私自伪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企图谋反”告到官府,赵抃没有将案件交给司法官员审理,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从轻处罚。诽谤者遂又诬告赵抃纵容叛党,朝廷取来审案记录查看,发现赵抃的判决都符合法律。

还有茂州少数民族在边境抢掠后,害怕官府讨伐,就请求投降,还绑了一个奴隶,打算杀死后歃血为盟。赵抃让他们改用牲口之血,放了奴隶,众人都欢呼听命。

在蜀地太平后,赵抃上书告老还乡,转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府。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夏天,吴越之地发生了大旱灾,旱灾之后是大饥荒和疫病,死者过半。此时赵抃刚刚到任。他马上开始全面调查。

深入了解了当地的情况后,最终得出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21900余人。由于官府的救济粮有限,赵抃就向富人等广泛募捐,加上僧众的捐赠,“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供给灾民。为了避免大规模聚集和流动导致疫病扩散,他还规定灾民需到指定场所领取救济物资,如果乱走将什么也拿不到。

此外,赵抃还专门开设了隔离医院,让医生和懂医术的僧人专门负责照顾感染疾疫的百姓,还派人专门埋葬死者。为了解决灾后百姓的生计问题,他下令让百姓修城,使他们通过劳动得以糊口。赵抃日夜操劳,事必躬亲,自己还拿出钱财给病患买药和食物。

赵抃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着成效,“生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得葬。”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在《越州赵公救灾记》中评价:“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即赵抃救灾之举可做天下示范,其救灾的诸多举措亦足以传给后人。

之后,赵抃又任杭州知府,以太子少保致仕,他的儿子赵屼被授为提举两浙常平仓,以便就近照顾赵抃的晚年生活。在此期间,赵抃得以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吴人都为有这样一位官员感到自豪。

赵抃
赵抃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着成效,“生者得食,病者得医,死者得葬。”(孙明国/大纪元)

每日向上天汇报

赵抃为人宽厚,生活上清静无为,一生不置办产业、不养歌伎,帮助家族兄弟之女十几人和二十几个孤女置办嫁妆,其它抚恤孤寡贫寒之事不可胜数。其为政常因地制宜,猛宽不同,在虔州和成都期间的所为尤其为人称道。神宗每次下诏给这两地的主官,都要提到赵抃,要他们以其为榜样。

赵抃才学亦出众,工诗善书,和他同时代的苏辙曾称赞他“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

更让人称奇的是,他每天晚上都要穿戴整齐,沐浴焚香后向上天汇报。当有人问他每天汇报何事时,赵忭笑着说:“无非是将自己白天做过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地在心里说上一遍,藉以检点反思。倘若一个人连在那种场合都还不好意思启口,那就必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修佛有心得

赵抃诚信佛法,是云门宗僧人法泉禅师的弟子。他曾写过一首诗《和宿硖石寺下》,内中写道: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诗作表达了他对出世的向往。

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一心奉佛,法泉禅师到他任职的衢州南禅寺驻锡,赵抃每天都去看望禅师,但是禅师从没对他开示过一句。后来,赵抃到青州任职,也经常向重元禅师询问佛法要义。在政事之余,经常自己打坐。有一次,他在打坐的时候,忽然大雷炸响,他大为震惊,一下子悟道了。于是,作开悟偈一首:“默坐公堂虚隐几,心源不动湛如水。一声霹雳顶门开,唤起从前自家底。”这首偈被法泉禅师听到后,笑着说:“赵悦道撞彩耳。”意思是说赵居士真是撞到彩头了,开悟了。

元丰七年(1084),赵抃去世,享年77岁。临终与其子赵屼诀别时,说话仍有条有理,其后安然去世。神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宰相韩琦曾称赵抃说:“赵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赶不上。”

参考资料:

《宋史‧赵抃传》
《越州赵公救灾记》
《智囊全集》
《尧山堂外纪》

责任编辑:李婧铖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钱若水是北宋大臣,为人正直,有胆识,后被提拔为枢密院副使。北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和李元纲在《厚德录》中,都记载了钱若水于宋太宗时期因仗义执言而救了三个官员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时,武则天夺嫡之谋得逞,肆行不义之威,大唐的国祚差点脉断武则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诬告“谋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义士舍命护主,忠义的魄力震慑奸逆,改变了逆乱之势。
  • 中国山水画
    山东宁阳县有两个古老的地名:“东疏”“西疏”(现西疏并入了东疏镇)。这两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是为了纪念西汉名臣疏广、疏受叔侄而设的,其背后有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
  •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的《劝学诗》激励了一代代的莘莘学子;他的书法丰厚雄浑,雍容正大,法度谨严又气势磅礴;他为官清廉,正直敢言,凛然赴难,视死如归,其忠义大节,光风霁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范——大唐书魂颜真卿。
  • 岳阳楼
    《岳阳楼记》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学磁场,吸引、感染着接触到这篇文章的读者。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独具慧眼地对范仲淹的约请,后人就读不到这篇绘声绘色描写浩渺的洞庭湖变幻无穷的风光、迁客骚人对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后又转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浩叹的美文。
  • 民间过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风俗,祈求福禄临门。在东汉时,“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孝子黄香却“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从一介贫民转身为得皇上赏识尊重的贤臣,掌管国家枢机要务。这样的福分从何而来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赐谥“肃愍”。明神宗万历十八年改谥“忠肃”。于谦蒙冤于一时,却万世不泯,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 《书经‧大禹谟》有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意思是说,自满会招致失败,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却无法遵从。不过伯宗的妻子却深知此理,后人称赞伯宗妻子知“天道”,从而保全了儿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赠于谦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浙江巡抚傅孟春认为“肃”之一字,未足以尽于公之良惠忠贞,为此具疏。
  • 一日,浙江盐台姚舒因历吴山,见行人伍公,即春秋时伍子胥也。复过褚堂见仆射褚公,即唐时褚遂良也。来至栖霞岭见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飞也。特谒三台山赡于肃愍公祠。姚舒观四王公之忠节,皆祠于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励后观瞻。后坊成,名曰“忠节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