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鲁吉诺Perugino——拉斐尔的大师(下)

展览报导
作者:周怡秀
佩鲁吉诺绘于“圣彼得多折画屏”(polyptyque de San Pietro)的《基督的洗礼》部分《Battesimo di Cristo》,1496至1500年,油画于木板,长32公分,宽59.5公分,鲁昂美术馆。(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38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从神圣到世俗

1490年代起,佩鲁吉诺开始处理一些世俗的主题,这是在他的创作中比较少见的。1490年代的《阿波罗与达夫尼》(Appollon et Daphnis),一般认为是他为罗伦佐‧美第奇而创作。画面中坐在左边吹笛的青年,是传说中仰慕艺术之神阿波罗的牧人达夫尼,而右边如古希腊雕像般“对立式平衡”(contrapposto)姿态聆听的显然是阿波罗,从他脚边的弓箭和七弦琴可以确认身份。达夫尼容貌略似美第奇家族的“伟大的罗伦佐”,暗喻了这位佛罗伦斯艺术、诗歌的保护人和他为艺术付出的使命。在这样一个细致的色彩及其细腻变化的作品中,佩鲁吉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深度的内在微妙感情的氛围,给予风景一个新的地位。

《阿波罗与达夫尼》,约1483年,油画于木板,长39公分,宽29公分,巴黎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在十六世纪初,佩鲁吉诺的声望已达到顶峰,他的主顾经常是意大利最有权势力的家族或艺术赞助者。1503年,曼都瓦的伊莎贝拉‧德斯特侯爵夫人向他订了一幅寓言画《爱欲与贞节的交战》(Le Combat de l’Amour et de la Chasteté,1502年至1505年,Tempera sur toile,长160公分,宽191公分),装饰在她在公爵的府邸的工作间(studiolo),与曼帖纳的作品互补搭配。

《爱欲与贞节的交战》中,佩鲁吉诺根据伊莎贝拉‧德斯特的要求,表现出贞节的一方占上风,显示侯爵夫人人文主义的素养与道德价值。主题场景再次呈现一个佩鲁吉诺式的风景背景——空气远近法处理的山丘、河流,和点缀着的小树丛;只是气氛不若以往的静宓,而是纷乱的激战场面。观众容易在近景人物辨认出贞节的密涅娃和戴安娜,和代表爱欲的维纳斯、安忒罗斯、宁芙仙女、牧神等;远处则表现一些神话中相关的爱情片断,例如阿波罗与变成桂树的达芙妮,朱彼得与欧罗芭等等。

这个题材也促使这位宗教祭坛画大师改变习惯的创作思维,从事比较个人内心且特异的世俗题材。

《爱欲与贞节的交战》,1502年至1505年,蛋彩于帆画布,长160公分,宽191公分,巴黎卢浮宫收藏。(公有领域)

拉斐尔的大师

在十五到十六世纪绘画蜕变的关键时期,佩鲁吉诺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当时的艺术家影响深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古典绘画的拉斐尔。拉斐尔的早期作品风格与佩鲁吉诺极为近似,有美术史家认为只有长期在佩鲁吉诺画室学习过,才能够如此地掌握佩鲁吉诺大师的艺术特点。然而我们至今尚无拉斐尔直接受教于佩鲁吉诺的证据。

例如梵蒂冈所藏拉斐尔《欧迪祭坛画(Oddi Altarpiece)》中的《圣母加冕(The crowning of the virgin)》,其人物的优美精细,明暗的处理自如,衣褶的熟练掌握,与佩鲁吉诺在佩鲁斯的圣彼得教堂所作的《圣彼得多折画屏》(Polyptyque de San Pietro)有着近亲般的相似,至少肯定了拉斐尔同化且吸收了这位前辈的美学观点。现场展出的一些收藏于南特与鲁昂美术馆小幅单元作品,见证了佩鲁吉诺在十五世纪最后十年已经达到顶峰,也为他所处的古典时期树立了典范,完美的造形也预示了拉斐尔的一些最美的写实作品。

而年轻的拉斐尔在汲取前辈艺术精华的同时,也充分自由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天才。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即使拉斐尔在创作《拖雷汀诺的圣尼古拉》祭坛画(Retable de saint Nicolas de Tolentino,意:Tavola Baronci 或 Pala del beato Nicola da Tolentino)的时候,还没完全被佩鲁吉诺所折服,画中的优雅细致的线条、人物姿态的考究,衣袍布褶的强调,却不折不扣来自翁布利亚大师对他的影响。为了这次画展,馆方特别从各地收藏汇集了这件祭坛画被分散的部分,还包括一张构思过程中的素描稿(来自里尔艺术宫,Palais des Beaux-Arts,Lille),侧写了这件巨作从构思到完成中,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的强大能力。

《欧迪祭坛画(Oddi Altarpiece)》中的《圣母加冕(The crowning of the virgin)》,拉斐尔作,1502年至1504年,油彩与蛋彩于画布,长267公分,宽163公分,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的梵蒂冈画廊(Pinacoteca,Vatican City)。(公有领域)

画展最终以一幅巨大的多折画作为结束。这件佩鲁吉诺为佩鲁斯的圣奥古斯汀诺教堂所做的多折画(polyptyque de saint Augustin),从1500年开始创作直到1523年过世,是佩鲁吉诺最后的遗作。即使是晚年之作,翁布里亚大师再次证明了他技艺的完美高超。而他纪念碑似的人物安排与古典手法的造形,也似乎有来自拉斐尔的灵感,见证了文艺复兴两位艺术大师的相互影响。晚年佩鲁吉诺的绘画,依然以“自在、灵活;近乎黄昏的温柔”的美感惊艳观众。

佩鲁吉诺在圣奥古斯汀多折画屏中绘制的《圣·菲利普与圣奥古斯汀》1502年至1512年,油画于木板,长172公分,宽91公分,图卢兹,奥古斯丁博物馆。(公有领域)

在文艺复兴人才辈出的风云时代,如果没有卓越的技术和推陈出新的巧思,难保不被埋没。而佩鲁吉诺屹立不摇的数十年艺术生涯中,见识过同侪达芬奇的渊博智慧与米开朗基罗的雄伟壮阔,可能也教导过聪灵好学的拉斐尔。或许后起之秀的光芒过于耀眼,掩盖了这位坚守本分的十五世纪大师。事实上佩鲁吉诺扮演了一个承先启后的角色,连接文艺复兴青涩的初期和巨星荟萃的盛期,成为介于乔托和拉斐尔之间的中央要角和桥梁,也是将文艺复兴艺术推向高峰的功臣之一。在艺术高潮迭起的历史大戏中,1523年死于瘟疫的佩鲁吉诺毕竟完成了使命,从艺术舞台上光荣退场。(全文完)@#

《复活》(La Résurrection)属于“圣彼得多折画屏”部分,1496年至1500年,油画于木板,长32公分,宽59.5公分,鲁昂美术馆。(公有领域)

(点阅【佩鲁吉诺Perugino——拉斐尔的大师】系列文章。)

——转载自《艺谈ARTIUM

(点阅艺谈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的陆羽,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亲自踏访考察各地茶乡,从种茶、制茶、焙茶、饮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质、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茶叶的生长和气味,更讲求煮茶技艺、饮茶的配置与器皿,因而写就世界首部茶学专著――《茶经》。
  • 美国风景画家阿尔伯特‧比尔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沟通东西两岸的一座桥梁。他凭借对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与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国西部的精神,为那些永远不会亲自冒险西行的观众开启了一扇窗,让他们得以一窥落基山脉的雄伟壮丽。
  • 1990年林布兰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在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窃,还有其它两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莅临纽约!摩根图书馆和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丝‧波特:拥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广受大众喜爱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还有其它儿童读物的作家和插画家。
  • 卡拉瓦乔的《老千》有巨大的影响力,激荡出无数件类似的版本;欧洲的艺术家复制了三十余件作品。然而,20世纪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乔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欧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现。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画重要的题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体现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画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称“湖州派”。对后世墨竹发展影响极大。他的表弟苏轼亦曾为其写过许多首题画诗。今天我们就从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图》来看看,这幅画为何让人过目难忘?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评论